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问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在实践教学当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教学法。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构建问题式教学情境,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凸显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启智性、趣味性,同时,对快速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具象思维、创造思维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进阶 问题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中各学科当中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落实,地理学科一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向问题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思维能力也跃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一、借助工具,巧设问题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许多实物教具,如地球仪、地理挂图、等高线地形模型、经纬仪、各种岩石标本等。另外,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教学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高效教学工具。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创设趣味性的问题式情境课堂,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1.利用视频影像,设置随堂问题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将晦涩难懂的地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动态感十足的视频画面。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视频教学课件,然后根据视频展示的内容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随堂问题。这样,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地理环境当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一些常识性的地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以《山岳的形成》为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褶皱、断层的特点与形成的构造地貌,以及褶皱山、断地山、谷地的形成过程。教学首先将地球上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形成过程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将地球基本地貌的形成原理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向学生予以讲述,即因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接下来,展示一张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并提出与本单元知识相关联的一个随堂问题。
  教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仔细想一想,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由哪两个板块冲撞挤压而成?”学生在接收到这一问题信息时,随即进入到思考状态,与此同时,借助于视频影像资料的提示,能够快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冲撞挤压而成。”通过这种直观引入视频课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学生在观看和参照视频影像时,大脑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学好地理学科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利用实物模型,引发学生思考
  实物教学是地理课堂的一大特色,由于地理学科涉及概念性知识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混淆相似的地理概念,进而陷入学习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可以结合随堂讲授的地理知识要点,利用实物教学模型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将地球圈层的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逐一介绍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以及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内部圈层。接下来,教师根据实物模型向学生提出一个或者多个与地球圈层相关的问题。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岩石层存在于地球的哪一个圈层?为什么地球内部物质一定呈现圈层结构而不是均匀分布?”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参照模型教具,寻找问题答案。学生:“地球岩石圈是除软流层以外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的结构。另外,由于密度原因,在整个宇宙处于一片混沌时,密度大的物质率先沉淀下来,而密度小的物质往往存在于外围,所以地球内部物质呈现圈层分布状态。”通过借助教具模型设置课堂问题的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实物模型上面,进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夯实地理知识根基,激活学生想象与创造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通过教师的设疑环节,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高效课堂。在教学当中,主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为辅助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一步步揭开谜底。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点在于:教师是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施教者,学生是破解问题谜团的执行者,而师生互动与合作探究则是揭露真相,获取真知的有效路径。
  1.逐步加大难度,引导思维进阶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设置原则。教师每设置一个问题,都要与学生之间营造默契的沟通交流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暗示或者语言提示下,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法,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并逐步理解难点知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逐层加大问题难度,同时,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及时予以辅助指导,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这一问题涉及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点,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快速得到答案。学生:“早期的地球是由宇宙尘埃聚集而成,当时的空气中并没有氧气,只有二氧化碳等碳酸类气体和氮气,后来经过逐步演化,空气当中才慢慢出现氧气等可供人类呼吸和生存的气体。”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逐渐加大难度。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有什么作用?”相比于上个问题,这一问题的难度明显增大。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结合本单元知识点,给学生一些提示。“通过化石可以观察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本来面目,然后推斷出当时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况。”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能够快速找到突破口,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师生互动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地理知识根基,为学好地理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2.小组合作探究,揭开事实真相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事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教师抛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切实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个人看法、想法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以揭开事实真相。
  以《人口的合理容量》为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向学生抛出一个共同讨论话题,让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推理、分析等方式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比如,“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能否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当合作小组接收到这一问题后,随即进入讨论状态,每一个小组成员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通过热烈讨论和辩论,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即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短时间内,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也具有相对确定性。”通过这种方法,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当中,个人潜能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实践体验,灵活设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应当倡导“走出去”的教学理念,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到一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地理知识与神奇的大自然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现实生活,并在亲自实践与体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设置课后问题,自主探究本源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暂,学生无法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以至于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对此,教师在讲授完地理知识后,可以给学生设置一道或者几道课后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或者大自然当中通过实践体验找到最终答案。
  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在授课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商贸中心的交通布局,绘制一幅交通布局图,并根据当地商业区的人流量等特点,說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流通与当地经济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到繁华的商业区,通过观察、走访、分析、预测等方法,绘制出商业区周围真实的交通布局图。同时,根据交通流量等信息,能够快速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展研学旅行,随机设置问题
  研学旅行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野外生存、沿途旅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通过调查、取证、推理、预测等方式,破解一些地理难题。在旅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题发挥,结合教材内容,随机设置一些与所学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小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发掘与自主探寻过程中收获真知。
  基于思维进阶理念,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教学方法,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与地理课堂融为一体,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宏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19):21-22.
  [2]邵发仙,王建力,周光明.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评价方法[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49-51.
  [3]谭洪.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J ].教学与管理,201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