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个体出发,扩散到教养群的心理辅导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海玉

  【摘要】从考前心理辅导特征、“从个体出发,扩散到教养群”的初三心理辅导、典例探究:“顽劣”学生的“回归路”三个方面,对一例考前心理辅导典例进行分享,探讨从个体出发,扩散到教养群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个体 教养群 考前心理辅导
  一、考前心理辅导特征
  初中学生考前心理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一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矫正难度较大。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延等问题,这也许是过去九年所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在初三这一年内,要想完全矫治,难度较大。二是心理發育处在成熟与半成熟之间。有些孩子自以为“成熟”“已成大人了”“用不着大人管”……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单方面认定“大人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大人根本不懂我,所以也无法解决我的问题”,因此。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抗拒较明显。三是“既成事实无力转变”感。有的学生自感过去基础未打牢,要想从头学过,根本不可能,或因“面子问题”不愿意从头补上,因此,只能“扛下去”“拖下去”“硬着头皮走下去”。因基础不牢而对未来深感焦虑,又因焦虑而影响每天的复习效率,日复一日,不知是自己“煎熬了”初三,还是初三“煎熬了”自己。
  ……
  二、“从个体出发,扩散到教养群”的初三心理辅导
  表面上看,出现问题的是孩子,厌学、逃学、叛逆、拖延……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可能与他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整天愁眉苦脸,焦虑暴躁,遇事沉不下心来,对事对人“三分钟热度”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鲜有能“静如处子”的;一有空就“机”不离身,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鲜有能“自主自觉”的……而孩子所浸润的环境里,又不仅仅只有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家族中其他同辈、成人,这些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互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因而,我们做考前心理辅导,必须以孩子为目标对象,又以他们为出发点,去了解、观察他们所在的“教养群”。
  所谓教养群,是指孩子所在的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整体。教养群的研究,涉及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消长情形等,要想让身处其中的“个体”——孩子“有所动”,必须调动起他所在的教养群的动力,整个教养群形成合力,否则,只能是“此消彼长”“徒劳无功”了。
  三、典例探究:“顽劣”学生的“回归路”
  王某,是我校九年级的学生,也是令家长及所有任教老师头疼的孩子。他长得高高大大,坐在教室后排,上课期间要么和前后左右同学讲小话,要么频繁起立、坐下,并夸张地打嗝,引得所有人侧目。如果任教老师严厉批评,他最多能“安静”十分钟,接下来又开始重复之前一系列“操作”。班主任曾多次请其家长到校谈话,家长态度非常诚恳,承诺一定严加管教,但收效甚微,家长也头疼不已。
  除了不能遵守教室纪律以外,王某的成绩也令人担忧。家长有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但收效了了,在补习班的“所作所为”与在校无异!以语文为例,王某的拼音停留在小学一年级水平,字形及词汇积累水平还停留在小学四年级阶段;病句修改、标点符号,每每做题,均靠瞎蒙;古诗词会背却不会写,文言文直言“读不懂”;阅读理解完全放弃,作文错字连篇,没有章法……
  对于这样一位已经被家长贴上“无可救药”标签的学生,我曾经有过“退却”,也认为“无法可想”,但与孩子初次会谈过后,发现“尚存希望”。我和他聊到了理想,聊到他最敬佩的一个人。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讲到自己特别喜欢军事,对兵器有很多研究,最敬佩的人是堂哥,还讲到堂哥如何从倒数第一名,逆袭成班级前3名,最后害羞地低下头,嗫嚅道:“我如果也能这样就好了。”听到这里,我眼前一亮,这可算是他的“学习动力”所在了,我紧接着问他:“那么,你想过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军人梦’?”“想要成为‘堂哥’那样的人,有具体的办法吗?”透过王某的回答,我整理了接下来的工作要点如下:
  1.定目标,理步骤。以语文为例,通过试卷分析,找出欠缺点,如拼音,从基础的拼音常识补起,将每天的学习目标细分到每个小点,逐个击破。
  当我们确定以上第一点时,王某的表情显得既兴奋,又带有些许无奈。兴奋的是,如此细致的目标分析,解决了他几年来的茫然感,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逐个击破,同时又意识到“补”的过程会非常痛苦,需要在原本的作业外,增加“额外练习”,担心自己坚持不了。
  2.关于孩子的意志力以及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问题。我专门安排了一次与家长(孩子父母均要求到场)的会谈。会谈中了解到,孩子由奶奶和妈妈共同带大,父亲较少参与。奶奶溺爱孩子,妈妈工作忙,曾对奶奶的做法表示过反对,但因为只能依靠奶奶无奈作罢。从王某上小学时起,妈妈意识到孩子无论是学习动力,还是学习习惯,甚至遵守秩序方面,皆有欠缺,曾下决心严厉管教,好言劝说无用,打骂、怒吼也无效,最终演变成“逢打就逃,逢骂就犟,躲不掉就找奶奶做靠山”,母亲坦言,管得紧一点,他就好一阵,稍微松懈,瞬间变成“散沙”,这期间,父亲曾在母亲要求下干预过,当时有效,但因为父亲工作性质经常出差的缘故,每每未能坚持下来,很快“一切如故”。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我和家长共同商定了如下措施:
  (1)母亲的管教既往无效,暂时退后。孩子对父亲有崇拜,也有畏惧,父亲仅有的几次管教,孩子均能无条件服从,父亲的管教有效,但需要形成常态。由于父亲经常出差,于是制定了每天至少与孩子电话或视频的计划,包括具体时间、持续长短、所谈内容、如何语言激励等,均有细则。而母亲的工作则变成“回归母亲角色,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督促父亲完成每日‘亲子沟通打卡’”,此细则在我和其父母商讨下完善,各方均签字开始实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短期内完全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意志力等问题,实属不易。为了及时强化其信心,发现问题、研究方案并解决问题,我与家长、孩子商定好定期会谈的时间:
  (2)在上学期,我们的会谈频次为:每周与王某及家长分别会谈一次,半个月再加三方会谈一次;到下学期开始的时候,从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处了解到,王某的成绩已缓缓有了起色,上课“调皮捣蛋、恶作剧”次数明显减少。于是,我与家长商定,在下学期,会谈频次为每三周,与王某及家长分别会谈一次,每45天安排三方会谈一次,一直持续到学期末。虽然孩子的成绩还没正式公布,但从他及其父母向我反馈的信息来看,“哪怕成绩依然不算太理想,但这一年来的改变,是自己特别欣喜的,愿意坚持下去”。
  这一年来,我单独做过考前心理辅导的学生,有不下20例,但王某的个案是我印象最深的。这个孩子最初的现状,是让所有任教老师都头疼、无措,也让家长操心却也无奈。想想已经到了九年级,却连小学的基础都没有,老师和家长都心焦不已,如果说孩子根本不着急,也不尽然,此时,他自己内心是最焦虑,最恐慌,最茫然的。如果列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基础太差,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未养成,面对困难与挫折,想要解决它的意志力也十分匮乏,这还只是表面存在的问题,形成这些问题根源的家庭教育缺位、错位、越位情况也非常明显,父亲的角色在孩子既往的成长史中,是明显缺位的;奶奶曾在其上小学前承担对孩子养育、教导工作,这是错位的;而母亲,包揽了“母亲”“父亲”甚至“教师”的工作,这也是明显越位的。因此,除了制定学业上的“补习计划”,还应该着力对其家人应承担的角色进行梳理,归位,故而,考前学生的心理辅导,何止于学生?应是与学生有关的整个教养群的心理辅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3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