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智慧物流背景下的柔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慧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引起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变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柔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智慧物流背景下的柔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培养标准及培养路径。
  关键词:智慧物流;柔性;应用型人才
  智慧物流是指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据《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60亿元,同比增长19.4%。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抓住智慧物流的大趋势,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保持同步。
  1 智慧物流背景下柔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标准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冲击下,物流业逐渐摆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走向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在此背景下,物流业传统的人力需求方向正在发生转变,企业需要更多的精细化管理人才,特别是“软硬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智慧物流发展的需求。未来的物流从业者,不仅要懂业务,还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掌握物流信息化运作的规律,并能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决策。
  1.1 灵活的大脑:跨专业融合力
  在针对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的调查中,有84%的企业认为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应具备跨专业的融合能力,两个专业相关性越低,人才的竞争力越强大。过于精深的单一专业培养,带来了高职高专物流人才视野受限,除运作类、基层管理类、基层技术类等岗位外,无法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而跨专业的融合力将成为物流人才向上升迁的动力,打通职业天花板。
  1.2 强大的心脏:坚强的意志力
  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行业新技术日新月异,作为物流人才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勇于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这就需要未来的物流人才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持续的学习力,而这些都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为基础的。
  1.3 友善的双手: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有效人际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是职场人士的必备技能,有效的沟通技能让毕业生在企业招聘面试中脱颖而出,也成为从操作类岗位上升到管理类岗位的必备技能。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工作场所中的同事既包括企业员工,也包括各类智能设备,所以物流人才所需的团队协作技能除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外,还需要人机协作。高职院校在校生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一代土著民,他们熟悉虚拟的人机沟通模式,掌握强大的“组队团战”技能,这些会成为未来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模块。
  1.4 有力的双腿:物流业务运作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伴随着智慧物流发展,物流行业中低端、重复性劳动的岗位,例如目前就业需求量大的仓管员、装卸工、理货员、派件员等岗位将会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的物流从业者需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合作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具备强大的物流业务运作能力,还要通晓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能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手段。
  总之,智慧物流背景下的柔性应用型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有熟练的物流运作技能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要有跨专业融合力、坚强的意志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
  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落伍,仍专注于培养传统的仓储、运输、货代、第三方物流运作人员,没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智慧物流发展的柔性人才,跟不上物流的发展趋势,无法适应智慧物流的发展。
  2.2 课程体系较为落后,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目前大部分课程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实训课程比例低、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量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有78%高职院校中开设有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课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的“缩水”,如授课课程为非专业课程,授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等。
  2.3 师资队伍能力不足,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往往从校园到校园,缺乏非学校岗位的经验。物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际运作经验,仅仅靠媒体、研讨会或者培训的形式捕捉碎片化的行业信息,知识更新速度慢,而且无法形成适应智慧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完整的知识体系。
  2.4 人才培养中重技术轻品德,重能力轻规则
  大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关注于学生实际运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品德方面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虽能满足岗位技能要求,但是因缺乏诚信、敬业精神,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无法在企业中获得进一步的升迁。
  綜上,高职高专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急需改革,才能培养适应智慧物流需求的柔性应用型人才。
  3 智慧物流背景下柔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3.1 以行业未来发展及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柔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短期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准确把握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而长期培养目标则需要洞悉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具备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还要伴随国家、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确保能培养出适应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物流人才。
  3.2 以能力+品德为培养目标,打破专业视角,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校园基于专业的视角构建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培养出适合智慧物流发展的物流人才,亟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3.2.1 以能力模块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包含基础课、专业课,而专业课又按物流功能模块进行细分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这种分割式的课程体系,不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叠,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智慧物流背景下,学校应基于物流人才需求,将各项技能的培养分解到课程中,渗透进日常教学内容,这需要将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分解为各个基础能力模块。
  3.2.2 增加有效实训课时比例,多举措培养柔性应用型人才
  有效实训指的是在真实的条件下,针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在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导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实训。实训=素质+技能+经验,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基础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职业素质、累积职场经验,单纯依靠校内教师的教学无法达到有效实训的目的,需要引入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最佳的实训,让学生们浸润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遵守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企业短期实训也是可供借鉴的有效模式。物流企业的季节性人员短缺,成为开展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但是企业短期实训由于时间有限,无法进行系统性教学,建议与跟岗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
  3.3 重建教师队伍,培养理论+实践型教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将有效改善高职高专教师与企业运营实际脱节的局面,逐步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的实践技能。
  但各高职院校仍需要根据实施方案,制定进一步的细则来对教师的选聘和培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改善教师素质瓶颈:如新引入的教师需要具备何种工作经验,原有教师如何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所有教师如何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3.4 以平台化视角培育合格的物流人才
  引入社会、行业、企业的力量,搭建柔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这一方面能解决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能让企业避免因人员信息招募中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招聘费用的浪费,为物流行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订单班、学徒制、1+X都是有效的途径,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可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条件、所处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合作企业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模式。
  智慧物流的浪潮将重塑企业人才需求,也必然会颠覆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应把握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满足物流企业需求,培养智慧物流背景下柔性应用型人才。
  參考文献
  [1]郭湖斌,王晓光,邹仲海.应用型财经院校卓越物流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6).
  [2]胡思远.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及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3]胡玉霞.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