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各大院校当中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效的变革,主要是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以下重点针对“体医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工作效果。
  关键词:体医融合  大学院校  俱乐部  教學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9(a)-0063-03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majo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effective changes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orts talents. It mainly takes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innov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as the main goal 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y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analysis and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sports club.
  Key Words: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University; The club; Teaching mode
  当前在我国各大院校当中,针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的欠缺和不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和单一,在创新性方面严重不足,对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应用,以及整合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衔接不充分,无法和医学专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影响到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为了有效提高实体教学工作质量,必须要充分展现出专业的发展特色,不断推动体育和医疗之间的有效融合。
  1  大学院校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机构建立
  在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工作当中,需要建立起专业的组织机构及学生体育社团,开办一系列学校内部的学工部和学校分管体育部门,共同负责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在各项单项俱乐部当中分别需要设置出一名部长来进行管理,依照实际的工作要求,设立副部长与委员等职位,对俱乐部内部的具体工作事宜来进行负责[1]。
  1.2 组织教学
  在各个单项俱乐部的组织教学工作中,需要有效结合大学院校内部的实际教学工作状况,设置出了本科6个学期,每周分为2个学时的必修课程。在班级的人数上需要保证在30人以上、60人以下为最佳,依照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对单项俱乐部的人员数量进行确定,并且依照实际的教学工作效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加以开展,通过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其有效地纳入到基础的教学工作当中。在俱乐部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以及课教师等都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俱乐部内部和相关工作单位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对各项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授课的具体时间,授课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工作目标加以明确,以此来有效打破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局限性,将体育和医学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工作目标。
  1.3 教学目标设置
  在体育结合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俱乐部需要设置出正确的教学工作目标,需要坚持健康为主及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理念,有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知识以及锻炼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加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一些比较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吸收能力以及医疗技术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和正确的医疗预防,来达到良好的学习和运动效果。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在医疗措施的有效保障下提高了学生的运动防护安全性。
  1.4 评价考核
  针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评价考核工作标准加以明确,有效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目标设定出相应的教学工作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融入医疗服务教学内容,在体育评价成绩当中,需要对医疗技术评价加以充分的重视,让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以及医疗卫生等相关项目,所占的分值比例可以依照10%来进行渗透,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评价等级[2]。
  2  大学院校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实施途径
  在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有效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状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爱好、师资力量与场地器械等方面因素加以充分的考虑,要通过完善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应用,对于一些外界条件比较成熟的运动项目可以进行优先发展,为体育教学项目提供出更多的外部条件。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保证后备资源充足,以此来推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融合基本的医疗防护教学内容,通过体育和医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大学提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到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身体,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良的损伤问题。同时通过医疗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况下及时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充分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多元化以及综合性。   2.2 实施措施
  现在的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经常会处于一种久坐不动的状态,很多大学生的体态偏胖存在亚健康现象,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但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需要合理使用体育俱乐部,在课内和课外进行自主锻炼,以此来有效改善现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慢性病问题。
  通过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可以让肌肉充分参与到一种耐力性的训练当中,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因此,对于初次开始锻炼的学生来讲,不能直接进行一些非常高强度的训练,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慢跑、跳绳以及快走等有氧运动开始做起,逐渐调整自身的身体状态。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充裕的课余时间,因此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内部的体育俱乐部,或者是自行发展体育社团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跳舞、滑板等多种活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肢体动作判断能力,并且做出及时的动作协调与动作反应,让学生的身体可以更加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开展。
  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骨骼增长,促进肌肉的快速生长,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心肺功能,加快体内血液循环,保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有效预防常见的慢性病问题,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学生通过良好的体育知识锻炼,可以降低心脏病、高血压与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發病率,并且通过体育锻炼是增强自身免疫力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做好自身的日常作息,体育锻炼完成之后必须要及时补充营养,要保证自身的饮食科学合理,少吃一些油炸食品与垃圾食品,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大学院校来讲,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有力的体育锻炼模式及更多的活动场所,不断鼓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通过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内外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周期性为学生举办一些体育类的比赛项目,调动起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改善了大学生慢性病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  结语
  在体育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需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体制,加强宣传工作让学生对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强化教学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合医学理念,实现良好的教学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锋,赵琴,韦光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4):159-161.
  [2] 常凤,李国平.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与医疗共生关系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9,39(6):13-21.
  [3] 李宏伟,狄朝晖,朱奇英.“体医”结合大学生持续心理压力防控策略[J].运动精品,2018,37(9):74-77.
  [4] 李晨,孙黎曼.医学院校社团建制体育俱乐部运行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7):48-49.
  [5] 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5):27-29.
  [6] 袁玎,杜世全.“医体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课创新策略探析——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73-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4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