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吴彦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生活和知识的结合,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融入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文学科技能的实践形式,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点。现有的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更加紧扣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进而实现抒“真情实感”的课程标准。因此,生活化作文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时代赋予学生们的要求和契机,让初中生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捕捉身边的美好,赞扬这个多彩的世界。本篇文章将会针对现有的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119-02
  【本文著录格式】朱吴彦.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30):119-120.
  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的世界就多么广阔。初中生在语文的学习上依旧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过程,在自我表达和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写作是语文知识内化的重点,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比较生硬和死板,固有的套路,背几篇优秀作文,使作文的学习更加的枯燥。生活化作文教学在结合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扩大作文素材的范围,将原本单一的作文教学转变为更加“真切”的教学,将生活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一、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作文教学比较随意,缺乏一套循序渐进的教材进行专项训练。从课时安排上看,每周一节的作文课难以保障;从教师备课来看,缺乏作文教学的教参辅助,素材和训练点不清晰;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老师讲还是学生练?光讲不练,听过就忘,光练不讲,白写无效;从学生作文训练来看,空有分数,不知好坏在哪里,怎么改;从传统的教学手法来看,教师更多让学生自行查找、背诵一些名篇名句,或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励志的名人逸事,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将这些东西生搬硬套地放在作文中。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有理有据,但是作文结构很生硬,内容上出现过多的雷同,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不能通过写文章的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材料,仅仅是简单地把它们相加,不能表达真实的感情,使用真实的生活情境表达自己的想法。千篇一律的作文确实很普通,无法拿到高分。
  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重形式轻内容,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过多地套用模板,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创作欲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学生无法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文章写作时往往没有技巧,很难通过对生命的提炼和加工来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问题及相应策略分析
  (一)写作积累的生活化策略
  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更多是用一些过于平淡的语言叙述事件,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微乎其微,而且很多学生写作的时候要么生搬硬套,要么过于空洞,要么庸俗无比。而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积累,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呢?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像噴涌的泉水,而文章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水。”在我们认识的很多作家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在写作的时候都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将他放入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事物,这个就是他们笔下人物活灵活现的原因,如孔乙己的迂腐,藤野先生的严谨,长妈妈的粗俗又淳朴。生活化容易激发读者共鸣,是作文升华的关键所在。学生则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世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途径之一。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中鲜活的新闻事例被放在了多媒体平台上,这些例子都可以充当作文的材料。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中的动情点,写身边事,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参与社会实践是积累素材的第二个途径。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都是通过事情来表现的,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份独特的体验。重视写随笔和日记的习惯,是学生积累素材的第三个途径。记重要的事,抒真切的情,悟透彻的理。每天陪伴学生的校园生活里,不仅上演着学习听课,还有团结互助、刻苦钻研、勤劳朴实、勇于承担、乐观向善等“剧目”。记录生活点滴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提炼概括能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化语言、场景的穿插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增添生活化气息,这是积累素材的第四个途径。作文创作时需要考虑到段落、句子之间的搭配,生活化的俗语、俚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式长短变化都可以起到加强情感的作用。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好词好句,放在自己的作文中合适的地方,文章将变得更加“漂亮”。
  如上文所述,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有血有肉”,就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生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这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应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学生经验,激发对写作的兴趣,达到优化学习方法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策略
  要保证教育过程的生动化,必须把生活之源引入教育,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的环境,通过自省和感知提高对生活事物的内化程度。教师必须把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教育之中。比如,在讲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思路,让学生顺应着这种思路想象自己的母亲,进行人物的刻画,甚至可以补充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供学生进行人物仿写。或者通过学写母亲转向对自己的同学、朋友进行文字刻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文学大家的创作手法,并且可以理解内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模式,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的反映,日常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琐事无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详略的提炼帮助学生记录这些心情,融进学生的作文中便可以提升作文的内在境界。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养成笔录、批注的好习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紧扣生活元素,丰富作文情感
  作文最忌编造,真情实感最重要,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角度出发,于平凡细微处抒真情,表现了作文情感丰富的张力。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形式,凤头豹尾忽略了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叙事,逐渐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现有的作文教学打破了传统框架式教学的桎梏,充实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作文更多的是要向读者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得到高分。要让学生回归到自然中去,自然而然地就给学生“可说”的内容了。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本进行读写训练。比如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呆着,怕我出事,又想给我空间和静想的矛盾心理”。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回想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焦急担忧的场景,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心理、神态或者语言的叙述来塑造母亲形象,不至于“无话可说”。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是作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质的重要基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要使作文更加真实、充实,则需要避免“假”的情绪。在生活作文的教育实践中,初中作文的有效形式是整合兴趣的情感要素,使生活中的情感在文字的表达中更加的生动。
  (二)渗透生活情境,拓展作文视角
  初中生具备了感知生活中新鲜事物的能力,并将他们的感受渗透到作文中去。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战疫”风貌,通过这些生活情景的描述可以触动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僵化的作文。奋斗在一线抢救病人的医护们,深入前线寻根探源的专家们,积极调控彻夜难眠的领导们,小区门岗敬业职守的保安们,抗击风险热情守时的外卖员们,热心善良有求必應的志愿者们,配合政府居家隔离的老百姓们……太多的视角、角色可供学生观察感悟。丰富的生活情景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拓展了的写作视角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步提高。
  比如在进行“经过姑苏”的作文指导时,一般的游人视角来写会出现“假大空”的情况,加上学生的视野比较有限,极有可能写成类似于地理知识的概述。这时,生活情境渗透的优势就展现了出来,受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启发,选择一条鱼、一只鸟、一只蝴蝶的视角,落在拙政园的马头琴上、平江路小姑娘的风车上、游客的相机上、水乡的船娘斗笠上来写姑苏风情。结合生活游历情境,拓展写作视角,将取得新颖灵动的效果。
  四、结束语
  叶老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章。”
  综上所述,语文作文生活化必须要有正确、明确的教学策略做引导,教师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把握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写作技巧,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燕好荣.浅谈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J].探索,语文建设,2018(5).
  [2]谢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践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7(6).
  [3]蓼子冲.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5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