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宏 赵峰
【摘要】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在减负中增值。用科研引领教学、教研、培训,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提升,推动学校发展。
【关键词】“教科研训”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2-0009-02
一、“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背景
学校当前科研、教研、培训工作等各项中还存在形式化、标签化、空泛化等诸多误区,有“四足鼎立”的现象。从“教科研训”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存在对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障碍,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甚至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一)科研与教学、教研、培训脱离
立项的课题没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不吻合,存在“两张皮”现象。所谓“两张皮”,是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课题研究结果无法指导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由此,课题研究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同时,在教师专业培训过程中,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教师的实践经验之间存在矛盾,培训工作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使教师产生了疑惑,这也是现阶段“教科研训”工作开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科研目的不纯,能力欠缺
立项课题不是为了专业成长,在做课题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没有付诸于行动做真正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在课题立项指出对研究目标并未进行明确,在一线教学岗位中的调研不足,或者是自身能力无法满足课题研究的要求,最终导致课题无法落地实施。
针对以上现象,需要确立“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科研训”的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教科研训”一体就是把教学、教研、科研、培训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问题即课题;通过培训、学习,引领老师积累素材,理清思路,在教研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行动即研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再把成果提升,进行辐射,进行第二轮培训,整个过程都是在成长——成长即成果。
做科研是提升教研水平的最优策略,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手段,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水平的必不可少路径。因此基于教学,以有效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指导,以培训为抓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
然而,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科研训”一体化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教师在教学大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与人才创新培养方面的问题,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教科研训”一体化符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实施路径方面依然有待完善,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将主要放在课题研究与教学目标的适应性方面,从而更好地指导基层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教科研训”的一体化模式的操作
(一)首轮培训学习——激活教师成长动机
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学校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外请专家、名师为教师做专题培训,激励教师的成长激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学大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和教学模式设计之中,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尤其是传统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首轮培训学习,能够转变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缓慢渗透。
(二)在教学中收集问题——提炼研究主题
用科研的思路指导教学,用研究的眼光观察教学,收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进一步梳理、提炼,确定研究的主题。
经过这样的环节和步骤,为研究指明了方向,教师就会接受。教师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之融入到教育教学常规之中,也就是“教学课题化,课题工作化”。
研究主题的提炼将直接关系到“科教研训”一体化的最终结果,因此,在教学问题的收集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应当深入到基层教学单位,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甚至以“插班生”的角色参与课堂学习,从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反复分析,能够挖掘出导致此类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相关问题的搜集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已经搜集的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研究人员在搜集问题的过程中切忌盲目,并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避免研究方向的错误。
(三)教研中解决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扎实有效,开展五级教研,常态的自主教研、随机的微教研、每周一次的小教研和每月一次的大教研以及每学期一次的全体教研,在实践中研讨,在研讨中完善,在完善中提炼。并且采用“1541”型教研模式,每次教研都是把教学中提炼的研究主题进行细化,分解,逐项突破解决。可以聚焦一个点,通过自主教研、微教研、小教研、大教研、全体教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发现教学一般规律,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把收集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然后确定主题,进行研讨;接下来达成共识,提炼策略;最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这种教研模式,能引领教师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形成自觉、科学解决问题的习惯,也使自身的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從而成为能教学、会研究的高水平老师,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积累下的,因此,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除以上内容外,还需要注意教师对相关研究方法的接受程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基于行动的教学研究虽能够发现各种问题,但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以至于在制定解决方案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该问题。
(四)做小课题研究——促成果物化 基于“1541”教研,把研究的过程以课题形式显现,小课题研究的操作“四步”,即“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设计方案,制订计划——课例研究,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成果物”化四个操作性阶段。
第一步,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教师把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把经常遇到的、短期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接地气,有底气,自主性高,研究会做得更顺利。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进行分析,例如,现代教学理念下课堂主、客体角色转换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使之进入到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阶段。
第二步,设计方案,制订计划
课题确定后,就要根据教研中的研讨情况,思考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写清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达到什么目标?研究步骤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以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创新为例,从字面上看,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大纲就是教学目标,然而,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大纲是狭义上的教学目标,广义上的教学目标除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外,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新时期全面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1541”教研方案的设计与计划制定,从根本上回答了课题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步,课例研究,及时反思
课堂教学是小课题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组织老师们上课例研究课,以研究的课题以课例形式为载体来落实。为了提供具有本色的真实课堂,采用“一课三上”磨课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四步,经验总结,物化成果
教师经历以上三步,积累教学案例,把自己的真实课堂再现,把研究过程以及收到的效果记录下来。其实,教师的写作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中创新,又可以产生新的想法。撰写成论文、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经验报告等,并进一步提升为理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提炼了教学策略,凝练了教学成果。
在成果的物化过程中,应考虑到成果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差异,所以,为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适应性,相关物化过程需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进行调整。例如,互联网教学方法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现难度相对较高,而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城镇学校则满足这一要求。除此之外,通过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后物化的成果也存在相关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经验总结与物化成果在“教科研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却并不具有绝对性。
(五)二轮培训——经验分享,成果推广
小课题研究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学校适时举办“小课题成果展示会”这也是第二轮的培训,把成果辐射,推广。
培训方式可以展示教师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也可以组织“带题课”的教学展示课。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专家进校,和一线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课题研究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得到手把手的指导,受益良多,在研究和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实现质的飞跃。
四、成效
“教科研训”四位一体模式,对教师来说既是实践又是研究,同时也是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统一整合,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在各项活动中培训教师,促进教师成长。
(一)反思意识增强
“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促使教师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理性反思的良好品质,形成“发现问题—付诸实践—筹划未来”的模式,引领教师思考中学习,实践中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
为提高教师的反思效果,可以建立地区教师交流、讨论平台,通过分享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就相关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由此形成的反思成果才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普适性。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整个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思的结果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够确认。因此,教师反思意识的增强需要配合科学的反思方法,否则,反思也是盲目的。
(二)科研水平提升
“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是以学校老师为本,研究的主题来自于教学一线,在教学中研究,又把研究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相比较传统科研模式来说,“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解决了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与实踐融合问题,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却不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教科研训”可以使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得到提升,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融会贯通,使之能够服务于新时期的教学与教研工作。
(三)成长路径拓宽
“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教师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了各种能力,积淀了专业素养,自觉走上了自主成长之路。
(四)团队精神凝聚
“教科研训”一体化模式是基于教师,为了教师;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课堂为阵地,教师自主学习、同伴互助,生成智慧,共享成果,团队力量得以凝聚,团队精神得以形成,最终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齐肩并进,实现了共赢。
参考文献:
[1]王跃辉,吕萍.区域教研如何引领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以“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陈述”为例[J].人民教育.2013(20):45-47
[2]任才生,周骏,白炳春.“据于现场:‘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的区域研究”的背景、内涵与思路[J].辽宁教育.2020(04):17-20
[3]徐伯钧.微课题研究: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22-24
[4]林关成.基础教育教科研网络化平台的构建策略——以渭南市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09-112
[5]张静.教科研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0(02):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8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