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玩”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与“玩”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新课改下,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快乐体育则成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借助“玩”与“教”的有效融合,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以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立足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对“玩”与“教”融合模式下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玩”与“教” 初中体育 新课改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10(a)-0095-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this new classroom teaching go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pla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has become obsolete, happy sports has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must make full use o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lay" and "teaching", innovate and optimiz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mode of "pla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Play" and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innovation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新课改下,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快乐体育则成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与“玩”融合必要性分析
面对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与“玩”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具体来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教”与“玩”融合的重要价值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1)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通過“教”与“玩”的有效融合,使得传统体育课堂更加丰富、有趣,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并逐渐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教”与“玩”的有效融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体育技术教育,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真正实现了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满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与“玩”的有效融合,彻底改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使得体育课堂变得有趣、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同时,通过“教”与“玩”的有效融合,也促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掌握了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全面提升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2]。
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与“玩”融合的教学策略分析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与“玩”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体育游戏的形式,将其有效地融合到体育教学中,进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时候,应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其次,还要掌握“为什么玩”“如何玩”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创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教”与“玩”的融合。
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施“教”与“玩”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非常滞后,严重制约了“教”与“玩”的有效融合。据此,在创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与“玩”有效融合的时候,应首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严格按照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计划,不断推进“教”与“玩”的融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还必须要逐渐树立寓教于乐的思想,在推进“教”与“玩”融合的时候,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切实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等,将多样化的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在实施“教”与“玩”有效融合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认识,还要强化学生的认识,使其认识到体育游戏与体育活动的有效结合,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焦虑心情等,还能促使其在体育游戏中,舒缓不良情绪,并积极投身到学习中,进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等[3]。
2.2 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与“玩”融合提供平台
教师在创新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进而为“教”与“玩”的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教”与“玩”的有效融合,教师应突破传统体育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构建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还要鼓励和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进而保障“教”与“玩”的有效融合[4]。
2.3 创设游戏情境,以促进“教”与“玩”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尤为常用。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引導学生在情境中,快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而实现知识的掌握。在体育教学中亦不例外,教师在促进“教”与“玩”融合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快速进行到学习中。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提升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真正实现了体育的高效教学[5]。
2.4 课堂教学中引用体育有效,落实“教”与“玩”融合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至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创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切实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并将其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以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结合初中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对体育游戏进行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上肢训练的过程中,可将“推小车”“打靶”“海豹爬”等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下肢训练的过程中,可将“兔子舞”这一体育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800m”“1000m”赛跑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消防车救火的游戏”的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跑步积极性[6]。
3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施“教”与“玩”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现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应无法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需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价值,教师必须切实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将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不断提升初中体育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张永福.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207.
[2] 李斌.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10.
[3] 吴刚.“教”与“玩”的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196-197.
[4] 蔡苡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
[5] 宁静.体育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对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6] 冯媛媛.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6):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67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