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玉丰 邵亭波 郭华 柳春 余磊 殷世鹏

  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我国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现状,梳理研究内容,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为数据来源,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以中医古籍孤本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对发表年份、发文作者及机构、来源期刊、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353篇,其中学位论文12篇、会议论文18篇、期刊论文323篇。2005年以前发文量比较平缓,2006年开始明显增加;所有论文作者共计400位,其中第一作者256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以第一作者发文7篇和共计发文13篇位列第一;发文机构共有144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文45篇居首位;载文期刊共有96种,《中医文献杂志》载文41篇排名第一。从研究内容分析,以中医古籍孤本工作为研究内容的文献29篇,研究主题包括中医古籍孤本资源调查、数字化保护、艺术美学价值欣赏、修复和编辑出版等;以具体的中医古籍孤本为研究内容的文献324篇,涉及古籍244部,涵盖版本考证、点校整理、价值评介及学术思想、遣方用药、临床应用等方面。结论  我国中医古籍孤本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建议各古籍收藏机构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多方筹集资金,在本馆古籍孤本资源的调查、考证、整理及有价值的中医古籍孤本内容挖掘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孤本;抄本;中医古籍;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6-0007-05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6.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bing research content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ancient unique copy of TCM in China;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ethods Using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 (CNKI),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 (Wanfang Data), and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Database (Weipu.com) as data sources, articles about ancient unique copy of TCM from the establishment to December 31, 2019 were retrieved.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journals, research contents, etc.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is study screened a total of 353 articles that met the criteria, including 12 dissertations, 18 conference papers, and 323 journal papers.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as relatively stable before 2005, and it began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2006; There were a total of 400 authors in all the papers, among which 256 were the first authors. Duan Yi-shan fro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anked first with 7 first- author articles and 13 articles in total; There were 144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an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blished 45 papers, which ranked the first; there were a total of 96 journals with articles, an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published 41 articles, which ranked the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y subject, 29 articles set ancient unique copy of TCM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research topics include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digital protection, artistic aesthetic value appreciation, restorati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tc. Totally 324 articles set specific ancient unique copy of TCM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nvolving 244 ancient books, covering edition textual research, point collation, value evaluation and int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academic thoughts,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other contents. Conclusion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esearch spa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unique copy of TCM in China.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ll ancient book collection institutions build their own research teams to raise funds in various ways to investigate, textualize, organize and excavate the contents of valuable ancient TCM books, and conduct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Key words: unique copy; transcript; ancient books of TCM; bibliometrics
  古籍指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古代一般界定为1911年以前。中医古籍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药传承、发展数千年的信息载体,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典型的实物标志。中医古籍中蕴藏着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代医家宝贵的实践经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值得好好整理和研究。现代大量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著名的抗疟疾药青蒿的发现就源于古籍《肘后备急方》。然而,由于自然、社会的种种原因,中医古籍已日渐减少。据《中国分省医籍考》统计,古代刊刻的古籍留存至今的不足1/8,绝大部分已散佚失传[1]。另有研究统计,现存于世的中医古籍约万余种,其中近四成已成为孤本[2],这些孤本中不乏稀世珍品,如宋元以来历代精刻之善本、名医手稿、名家批校本、精写本、刻书底稿等。这些珍贵的医药典籍,有的已流失海外,国内不存;有的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甚至有些孤本医书由于保存不善,残破严重,已有濒临失传的危险[3]。分析国内中医古籍孤本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为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选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为数据来源进行跨库联合检索,以“孤本OR孤抄本OR抄本OR稿本OR手稿OR写本OR未刊本”为检索词,学科范围选择“中医学”和“中药学”,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2020年7月11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排除标准:排除非学术和重复发表的文献,重复发表的保留发表时间靠前的,同时有会议和期刊两种文献类型的只保留期刊文献。
  1.3  数据处理
  采用Note Express 3.2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查重和分类。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筛选文献。将文献题录信息导出到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发表年份、发文作者及机构、来源期刊、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最终筛选出353篇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包括学位论文12篇、会议论文18篇、期刊论文323篇。
  2.1  各年度发文情况
  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相关论文时间跨度41年,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79年[4],发文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2014年,均有27篇,1981年为0。2005年(含)之前发文量相对平稳,平均每年发文4.37篇;2006年开始递增明显,2006-2019年共发文234篇,年均16.71篇,远高于前27年。各年度发文情况见图1。
  2.2  发文作者统计
  对353篇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共有第一作者256位,其中,以第一作者发文≥4篇的作者有11位(见表1),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以第一作者发文7篇排名第一,发文3篇和2篇的作者分别有12、30位,只发文1篇的作者有203位。
  353篇文献共有作者400位,平均每篇文献作者为1.13位。统计所有作者的发文量,其中,发文量≥6篇的作者有7位(见表2),段逸山以发文13篇排名第一。发文量5、4、3、2篇的作者分别有7、7、20、52位,只发文1篇的作者有307位。
  2.3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统计
  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包括125家,发文量≥8篇的机构有8家,共发表文献144篇(见表3),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发文44篇居首位。发文7、6、5、4、3、2篇的机构分别有2、5、5、7、2、10家,86家機构只发文1篇。
  对全部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共计有发文机构144家,发文量≥8篇的机构有10家(见表4),发文居首位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发文45篇。发文7、6、5、4、3、2篇的机构分别有4、3、7、1、8、13家,98家机构只发文1篇。
  2.4  发文期刊统计
  纳入的323篇期刊论文发表在96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收录论文3.36篇。发文量≥8篇的期刊有9种(见表5),共发表论文146篇,《中医文献杂志》以发文41篇排名第一。发文7、6、5、4、3、2篇的期刊分别有2、1、0、9、8、14种,53种期刊只发文1篇。
  2.5  学位论文分析
  本研究纳入学位论文12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11篇。学位论文来自7所大学,见表6。
  2.6  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在纳入的353篇文献中,有324篇以特定的中医古籍孤本图书为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版本考证、点校整理、价值评介及学术思想、遣方用药、临床应用等方面;有29篇以中医古籍孤本工作为研究内容,主要针对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现状、重要性、紧迫性及研究方法、修复、数字化保护、影印出版等方面。324篇文献共涉及中医孤本古籍244部,其中48部古籍有2篇及以上的研究论文,研究论文≥7篇的有9部古籍(见表7),研究论文有5、4、3、2篇的古籍分别有1、6、7、25部,只有1篇研究论文的古籍有196部。
  3  讨论
  本文通过跨库联合检索收集信息,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我国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可知,我国中医古籍孤本研究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79年,2005年(含)以前发文量相对平稳,从2006年起递增明显,但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近两年又呈下降趋势。从第一作者和全部作者的发文量来看,排名第一的段逸山和排名第三的李鸿涛没有变化,其他作者的名次变化较大,说明确实有部分作者虽然发文总量较多,但是以第一作者发文的数量较少,因此将发文总量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数量结合进行分析,更能准确确定核心作者。从第一作者和全部作者所在机构来看,前6位保持一致,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发文量领先明显,参与度最高,说明这些机构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多的研究资源。从发文期刊来看,323篇期刊论文发表在96种期刊上,排在前两名的《中医文献杂志》《中医药文化》发文量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都是中医类杂志或中医药院校学报,同类型的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可以优先考虑这类期刊。   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以中医古籍孤本整体为研究内容,如侯艳等[5]提出加快中医药古籍孤本文献的保护力度和数字化建设;裘俭等[6]对中医古籍抄本研究现状的分析;史宝友等[7]对中医古籍孤本艺术美学价值和修复方面的探讨。另一类以具体的中医古籍孤本为研究内容,如高雨[8]对《伤寒直指》一书的版本流传进行考证;张工彧等[9]对国内孤本《脉微》作者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地研究;樊雅梦等[10]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孤本《神效集》中疔疮的诊断、治疗及选方用药进行了研究。
  4  小结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医及各类古籍的保护、开发和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基本摸清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为目标的古籍普查项目、投资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古籍收藏场所以保护珍贵古籍、实施珍贵古籍修复和促进海外中华古籍回归的項目、完成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古籍的影印和整理出版工作、影印出版了《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大型系列丛书,还有一部分研究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并提供网络化服务,解决了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为广大用户了解和研究中医古籍提供了方便。这可能也是2006年以后我国中医古籍孤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活跃度提高的原因之一,但该领域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在检出文献中涉及馆藏古籍孤本资源调查方面只有2篇文献[3,11],因此,建议各中医古籍收藏单位努力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大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在本馆古籍孤本资源的调查、考证、整理及有价值中医古籍孤本内容挖掘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更好地保护和挖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数据库检索词的局限,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查全率,未来研究中可以继续积累资料,以期为中医古籍孤本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张伟娜,李鸿涛,李兵,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1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5):14-17.
  [3] 张伟娜,佟琳,张华敏,等.中医孤本古籍现状调查与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11):967-969.
  [4] 陈永治.传抄本《张仲景五脏论》及其与国外藏本的比较[J].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2):44-47.
  [5] 侯艳,江蓉星,任玉兰,等.中医药古籍孤本文献的保护与数字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2):30-31.
  [6] 裘俭,符永驰.中医古籍抄本的研究现状及其价值[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00-101.
  [7] 史宝友,刘妮波,王淼,等.谈抄本中医古籍的欣赏与修复[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4):50-52.
  [8] 高雨.强行健《伤寒直指》版本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4(2):3-4.
  [9] 张工彧,李婕,陶承志.试论《脉微》在脉学上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2,44(8):60-61.
  [10] 樊雅梦,毛宇红,张伟娜.《神效集》对于疔疮的诊疗特色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1):1032-1033.
  [11] 张新玲,王妮.陕西中医学院孤抄本医籍调查[J].陕西中医,2009, 30(2):225-226.
  (收稿日期:2020-07-15)
  (修回日期:2020-09-11;编辑:郑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7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