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外数字不平等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解决数字不平等的关键在于信息用户是否具有连续使用的意愿和行为,借助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政策仅仅考虑技术接入这一因素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弱势者的态度、主观性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等因素。图书馆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在解决数字不平等、维护信息获取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数字不平等 信息鸿沟 数字差距 信息获取权
  [分类号]C912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数字不平等被定义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不平等”。许多分析家认为,从当前情况看,不同主体对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使用存在着巨大差别。曹荣湘认为,从本性上看,互联网具有不正常的种族歧视和阶层偏见,除非有重大改观,否则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还会继续剥夺边缘群体的某些生存权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数字差距,而且国内的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数字差距,信息差距是中国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但是通过全面检索相关主题文献发现,国内对数字不平等的理论研究缺乏。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外数字不平等的研究观点的综述,为国内认识和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提供借鉴。
  
  1 数字不平等研究的起源
  
  国外学者对数字不平等的研究是从数字鸿沟现象开始的,经历了一个由美国、欧洲到全球,从关注“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现象到“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进而到“实现平等地获取信息”(gain equallyaccess to information),即经历了从关注现象到深入本质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西方对由因特网的应用所产生的数字鸿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早期对数字鸿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种人口特征(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差异对因特网接人的影响。但是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统计和描述,如介绍网络使用率的情况、信息技术接入在社会地位优势者和弱势者之间的比较,并预测发展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西方学者将数字鸿沟现象上升到数字不平等的社会问题的高度,并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海华德在其著作《信息之富,信息之贫》中,最早提出信息接触机会不均理论;Schiller的《信息不平等:美国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Kranich的《图书馆与民主:自由的基石》、Mossberger的《实质上的不平等:超越数字鸿沟》、Dijk的《日益加深的鸿沟:信息社会的不平等》、Mossberger的《数字公民资格:因特网、社会、参与》、Benedek的《因特网治理和信息社会:全球视角》等著作对数字不平等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论文方面,本文通过搜索Springer、ARL和EBSCOhost Web数据库发现,标题中含有"digital ine-quality”的文献3篇;文摘中含有“digital inequality”的文献7篇,更多的论文包含在数字鸿沟研究主题中,共检索出相关论文72篇。统计发现从2004年开始论文数几乎是成倍增长,其中2008年达到25篇。本文结合搜索引擎和专业网站搜索的结果,对DiMaggio、Harg-ittai、Kvasny等学者于2001年至2008年对数字不平等进行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2 数字不平等的理解
  
  2.1 概念的理解
  Hsieh认为数字不平等是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的最关键议题之一。许多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已投入大量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如何理解数字不平等并指导政府政策的制定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数宁不平等是全球性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网络诞生地――美国,在家庭拥有网络的增长率上已落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数字不平等。这种情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会威胁到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政府效率、社会结构,从而影响美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DiMaggio认为数字不平等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接入因特网的现象描述上,应转向研究已接人或已使用因特网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在数字时代,需用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词来代替“数字鸿沟”,所以DiMaggio和Hargittai认为用“数字不平等”能更好概括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可以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
  Jung认为数字不平等是由年龄、种族、语言、性别、职业和地理位置等多因素影响产生的,其中收入和教育是影响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最重要因素。
  数字不平等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数字时代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延伸,需要集中包括物质、认知和社会资源等多种资源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政府、公共教育机构(学校)、公共信息机构(图书馆)、公共服务企业(电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2 数字不平等的表现
  DiMaggio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认为数字不平等包括技术设备(technical means)、使用目的(purposes)、社会支持(social suppot)、自主使用(exer,cise autonomy)、技能(skill)五方面。这些不平等的存在影响人们的上网行为和效果,扩大了人们使用因特网的差距。
  2.2.1 技术设备人们使用因特网时,若采用不同质量的设备(硬件、软件、网络设备),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对于那些拥有高品质电脑,并且能够在家中或工作场所拥有较好的因特网连接的人来说,要比没有这些技术资源的人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下载时间过长或某些站点无法访问都有可能降低用户对网络的兴趣,以致人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网络的特点。宽带用户比非宽带用户会花更多时间上网,并更可能使用网上交易、消费服务和娱乐网站。
  2.2.2 使用目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人们使用因特网的目的各不相同。DiMaggio和Hargittai根据2000年普通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GSS)结果指出,教育、收入和词汇测验分数(vocabulary test scores)对于利用因特网来增加资本(capital―enhancing)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利用因特网来娱乐的影响则很弱或是负面的。
  2.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礼会关系网,是人们在上网遇到问题时能够求助的社会群体。传播学理论强调社会支持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DiMaggio认为三种社会支持可以增强用户上网动机和数字技能:①专门向他们提供技术帮助的人的支持(如工作场所的支持人员,图书馆员和教

师);②朋友和家庭成员的技术援助;③朋友和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的差异会影响因特网接入所获得的回报。
  2.2.4 自主使用 自主使用,指人们使用因特网的自由程度。尽管人们拥有计算机,并且可以上网,但是他们自主使用情况因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Bimber认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上网的地点:家里、工作场所、图书馆、学校或社区中心。①不在家中,用户要走多远才可以上网?用户能决定上网时间的自由度有多大?规章、过滤软件或监测措施如何?②如果在工作场所,有什么样的过滤或监控系统?实行的规则制度有多严格?③如果在家里,多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限制?
  2.2. 5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人们有效查找信息的能力。学校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将信息技能定义为:①能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②能有效、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能批判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④能知道有关使用信息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⑤具有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些人,尤其是缺乏基本技能的人来说,获取信息技能是个相当困难的问题。即使是大学生,他们在信息的识别、评价、引用等方面的信息技能存在着差距。
  
  3 消除数字不平等的政策选择
  
  根据数字鸿沟组织(Digital Divide Organization)的观点,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是消除贫困(reducing pov―erty)、解决恐怖活动(resolving terrorism)、取得全球市场持续发展(achieving sustainable world markets)的前提。
  一些学者相信仅靠技术接入这一单因素就可以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因此大多数政府提出的解决数字不平等的议案都强调技术接入。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技术接入仅是第一步,如果用户不进行连续的使用,数字不平等的状况就无法改变,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如何强化用户连续使用的意愿。
  Hsieh课题组借助美国佐治亚州市政规划――La-Grange因特网电视规划(LaGrange Internet TV initia-tive),研究在政府提供技术接入的条件下,利用社会学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0f Planned behavior,TPB),构建用户的行为意图模型对网络用户连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地位优势者(以下简称优势者)和社会经济地位弱势者(以下简称弱势者)两群体之间连续使用网络的影响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是行为的意图,而行为意图受到对行为结果的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和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的影响。态度是个人对于所考虑行为的主观认识与评价;主观规范或社会支持是指该行为是否涉及社会习俗和压力;行为控制认知是指个人对于实践该行为难易程度的认识。Hsieh构建的用户连续使用意愿的简化模型见图1。
  在模型中,“态度”对因特网使用影响显著,且影响比“主观性规范”更大。态度又分为“功用效用”(u-tilitarian Outcomes)和“娱乐效用”(Hedonic Outcomes)。在“功用效用”评价上,对于信息技术的简单功能,如信息交流带来的好处,两个群体的评价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优势者更注重计算机的高级功能,如投资分析,弱势者更注重网络的娱乐功能。
  主观性规范指“家人、亲戚、朋友、同龄人的影响”(Family,Relatives,Friends,and Peers’influence)和“政府影响”(Governmental influence)。调查显示主观性规范对两类人群均有影响,尤其是对人们最初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时起着重要作用。
  行为控制认知包括“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易用”认知(Perceived Ease of Use)和“可用性”(Availability)认知。行为控制认知对弱势者起着比强势者更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用户自我感觉行为的能力,它类似但不同于自信度,抱着积极态度且对自己充满自信的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的效果会更好;是否易学易用和有用的感觉对于用户利用信息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于弱势者来说,态度、行为控制认知是影响较大的因素。此外身体健康状况、就业状况、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等其它因素对用户连续使用网络的意愿也有影响。
  
  4 图书馆在消除数字不平等方面的作为
  
  研究认为,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图书馆对维护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上,图书馆的作用至关重要。学者Wil-lianas、Mphidi、Mutula、Lor、Fourie、Yamazaki对图书馆职业角色和具体做法进行了探讨。
  
  4.1 图书馆在消除数字不平等方面的职业角色
  WLA董事会在2002年年会上批准的六条声明中的第六条指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正在帮助解决存在于不断增长的信息差距和数字鸿沟中的信息不平等。借助于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网络,研究和创新信息的利用可以增强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利”。
  Seyed认为要明确图书馆在解决数字鸿沟中的职业角色,必须与明确数字鸿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如何识别等问题结合起来分析。
  Norris讨论了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图书馆的作用。影响因素可分为三层次:宏观层次为技术和经济资源的采用及分布;中观层次为政府机构;微观层次为个体资源和个体动机。图书馆通过其拥有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可以在提供技术接入机会、增强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和能力方面起作用。
  Mun研究了数字鸿沟的发展阶段及图书馆的作用。可以将数字鸿沟划分为三阶段:①信息接触,与经济因素紧密相关,用户是否具有接触信息的机会和条件;②信息利用,即用户能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③信息吸收,即用户能否通过利用信息提高生活质量。图书馆可以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起重要作用。
  总之,数字鸿沟的焦点集中为信息不平等,正如国际电信联盟(2002年)理解的数字鸿沟那样“由于贫穷、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和文盲,而形成的贫富国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存在减少了部分公众接触、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机会,所以解决信息不平等的关键在于提供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技能。信息社会的公民可以依靠图书馆员的作用来提高信息利用程度,图书馆员可以帮助公民有效地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去定位、利用、组织、创造、传播和控制信息及信

息资源。
  
  4.2 图书馆在消除数字不平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IFLA2007年主题报告显示,国际图书馆大家庭内互联网信息获取不平等的现象仍很突出,面向未来,需要全世界图书馆社区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Seyed认为图书馆员可以通过提供参考咨询、资源建设、馆际互借、定题服务、最新信息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等服务项目以消除信息差距。图书馆员和信息职业者应该精通五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和使信息世界更有序。这五个领域分别是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价值增值过程(value addition processes)、信息技术和管理,并列举各领域的任务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Omekwu提出图书馆应该成为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的专家(Technology expels)、多种载体信息资源的侦查(Seouts)、分析(Analysts)、研究(Research)和提供者(Providers),而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购买者和看护者。
  Seyed强调图书馆在解决数字不平等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并对此提出两点做法:①政府政策要充分认识图书馆在知识社会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图书馆在免费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②图书馆员应该比过去更注重培养自身的工作技能、增长知识、改变工作态度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图书馆应该根据其功能向用户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图书馆必须集中精力于只有图书馆才能提供的特色服务项目上。为此,图书馆员必须明确服务的理念,整合现有的商业信息服务、数据库、电子杂志和信息技术服务,开发一系列新的服务产品或项目,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数字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综合性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参与解决的社会工程。作为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图书馆在解决数字不平等这一社会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调整服务理念、服务项目,基于全球的视角整合不同载体、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消除信息资源获取的障碍。笔者认为国外对数字不平等的研究将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并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政策的制定和有效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