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程改革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向娃

  摘要: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关键词:实施;把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29-01
  
  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确立了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教育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青少年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与综合品质的养成,现实存在的众多短期功利的,狭隘的思想与行为必将给我们的青少年和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危害,我们身处一线直接面对青少年的高中美术教师们尤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力争改变现状。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或是某一个群体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国家和全社会人民来共同努力。
  一、 实施正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有学者提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目标必须体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追求,正在更多地着眼于人类自身,关注人的发展。一方面,既要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有效地影响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人发展的共性,又要考虑人发展的个性。
  但现代社会各种相互冲突的需求和多元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实施。我国当代高中美术教育对课程标准的实践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类,短期功利性十分突出。这一类是指当今十分火热的高中美术专业班,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可言,他们将考上高等美术院校作为唯一的目的。只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完全的应试教育模式。第二类,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这一类主要是指当前的许多高中非美术特长班并不重视美术学科的教育,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美术课。极少的课量使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在美术及音乐等艺术学科方面严重缺失。这两中情况前者的方向的迷失,后者是极端的忽视,它们严重的违背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流,影响了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对教育目标实施的偏差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不合理,短期功利性直接催生了应试教育的盛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纯粹的授受关系。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创新意识,甚至不允许创新,我们也不需要去启发他们创新。除了学得一点手头技巧外几乎很难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思维品质,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丧失殆尽。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处理好基础与层次、世界与民族、综合与分科、继承与创新等诸种关系,使得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现基础性、民族性、综合性、结构性、发展性的完整统一。
  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中那些最具有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和对了解与掌握一门学科所必需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知识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先进的知识进入基础知识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结构不断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严格筛选需要进入学校教育内容的新知识,切实把握其特性,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应普遍突出三个方面: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课程内容现代化应该根据现代科学观点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通过充实基础学科或改组基础学科来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73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