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一舵 林 洁

  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的一些案例不禁让人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揪心。
  2008年2月23日。沈阳市同泽莱高中生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他的班主任性骚扰学生,并且只要来上班就必定要殴打学生。
  2007年2月25日。锦州市凌河区优秀班主任孙继红,因班级成绩不理想,第二次离家出走。此前,她已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
  2006年3月,哈尔滨某区优秀心理教师袁华(化名)――曾先后十多次荣获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因竞选教导主任时落选而心理崩溃,跳楼自杀身亡。
  2005年11月21日,高淳县阳江镇狮树小学一位姓甘的年轻老师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在家中割颈自杀。幸运的是因为抢救及时。没有死亡。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做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让人揪心的不只是这些频频出现的骇人事件,有不少心理学专家和机构都对教师进行过量化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结果同样并不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004年,《海峡都市报》联合福建省相关机构对我省近3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表明。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另外,26.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是“超负荷”。只有21.5%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而有八成左右的教师认为压力巨大。其中。47.1%认为“压力很大,但可以承受”,31.4%的人已“无法承受”。在教师眼里。认为教师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和“很不受尊敬”的比例竟然高达59.7%。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影响了教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只有8.9%和30.6%的教师“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教师职业。37.1%选择“一般”,16.5%选择“不喜欢”。还有6v9%“非常不喜欢”这种粉笔生涯。
  显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重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韩愈《师说》中的传统诠释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义了。如今的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最先进文化的拥有、传播、创造、实践者,还是园丁、家长代理人、管理者――富强、文明社会的引导者与建设者,以及模范公民、灵魂塑造者、心理医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者和塑造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扮演好这些角色。
  首先。从教师职业的角度看,健康的心理有以下重大价值。
  价值一,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教师这个职业工作量大、工作压力重,因为他们需同时完成学生、领导、家长、社会提出的不同要求。尤其是面对学生。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几十名性格迥异的孩子,以及他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是对教师机智与耐心的挑战。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不仅有关于学术的,甚至还有一些含有故意刁难或嘲讽的成分。这种高强度、长时间、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及时地进行自我减压和排解,如果不能应对自如,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某中学陈老师的口头禅是“然后”,有一次她偶然得知,竟有学生在课堂上专门统计她讲“然后”一词的次数,她觉得十分羞愧,下决心改掉这个毛病。没想到她越是有意不去讲,就越是讲得勤,后来发展到每句话前面都要加上“然后”了。她说自己为了这句口头禅已经快要发疯了,每每话一出口学生们哄堂大笑的情景就会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最后演变成害怕学校、害怕上课、害怕见到学生。所以,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失去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价值二,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是一种交往,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育本质所决定的教师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专业知识、授课技能、交往技巧等方面,还包括了健康的心理,因为教育赋予教师的职能中就有塑造心灵。而人性必须由人性来形成,情感必须由情感来陶冶。健康的心灵也必须由健康的心灵来塑造。试想。那些动辄惩罚孩子“吃苍蝇”、强迫学生互打耳光、往学生脸上刺字、剪断幼儿手指、用火钳烫伤学生的残缺心灵能孕育出仁爱宽容健康的心灵来吗?而且塑造心灵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不能仅仅依靠几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其主力军是包括语、数、外、体各学科在内的全体教师。因此,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价值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成长的基础。跨入教师行业,需要一段适应期,需要适应从吸收知识到传授知识的转变,从塑造自我到塑造他人的转变,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的转变,从审视别人到接受他人审视的转变等等。适应这些角色的重大转变就需要有比常人更健康的心理,如果其中哪个适应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年轻教师因为适应问题而出现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的惨剧时有发生。例如: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某重点中学任教的22岁女教师马某,就因为不能适应和处理好突然增加的压力,在上班仅3个月后在宿舍上吊自杀。在教师的职业成长道路上也需要健康的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与自身热爱教育事业、善于钻研、校领导的关心、家庭的支持、前辈的督导等因素密不可分,但以上这些都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广州越秀区目前对部分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显示,许多教师深感工作负担沉重与工作压力巨大,身心俱疲,有的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21.5%的教师经常或总是因为精神紧张而失眠,还有11%的教师甚至经常或总是有骂学生的冲动。太多的负面情绪情感积压于心,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致使如此众多的教师每日承受着痛苦的煎熬。有些甚至连日常生活都出现困难。如此状况,又如何期待我们的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拥有无尽的钻研精神?即使领导再关心、家庭给予再多的支持、前辈再用心地督导恐怕也无济于事。因此。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成长的“治本”之法。

  其次,从教育的对象角度来看,教师健康的心理同样具有深远的价值。
  价值一,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培育。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进行的各项活动,很大一部分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这个概念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他和助手曾经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其中一个是将若干名3~6岁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在与成人榜样共同玩耍的时候,成人榜样表现出对充气娃娃的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言语;而控制组儿童与成人榜样玩耍时,榜样只是认真地玩拼图玩具,没有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言语。游戏结束后。实验者通过剥夺儿童的玩具以激怒他们,然后让他们分别单独呆在一个有充气娃娃和其他玩具的房间。观察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结果,实验组儿童倾向于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言语,而控制组的儿童几乎无此表现。与此实验同理,假如孩子们每天与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相处,他们也会通过观察习得教师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不久以后孩子们也极有可能朝着心理不健康的方向演变。
  价值二,教师心理健康是“制造”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假如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如何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又如何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良好的“生存状态”?学生每天接受的是情绪枯竭的教师干瘪、枯燥的教学状态,或每天都在担心一个小错误就会引来狂风骤雨般的体罚,又或要面对患抑郁症教师的满面愁容……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又如何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显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态。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带给学生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是事实:教师心理健康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本质所赋予的必备条件。教师心理健康之所以重要。不仅由于教师这个职业崇高但要求苛刻,光荣但艰辛,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一句话,学生要成“人”,教师自己必先是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
  
  编后语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在单生子女现象制度化、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日渐提升的今天。整个社会环境对“教育出错率”表现出零容忍的“苛刻”态度。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此。本刊特约请著名心理学专家叶一舵先生撰写教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企望能为广大教师解惑驱迷,指引方向。
  
  (责任编辑:陈玉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