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差异化竞争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伯辉 顾建军

  【摘要】高等院校最首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人才,最大价值就是使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和有用的真正人才。因此,在办学效率提高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应通过“层次”与“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在办学效果上,坚持以系统评价为根本。
  【关键词】高校 差异化竞争 层次 双效经营
  
  高等学校的基本使命有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层次合格人才是高校的最根本使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为更深入地完成中心工作,实现“三个面向”所做出的进一步保证工作。我们注意到,很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也集中在三者的协调发展方面,高等教育领域的业态竞争也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培养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有力服务于社会、获得国内外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全面的差异化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竞争态势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主要通过“层次”与“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社会资源也借此向其较高层次方向集中,相关高校从而获得比较优势。
  高等教育层次化表象与意义。第一,高等教育层次化表象。从教育部认定的办学层次看有:985大学(43所)、211大学(112所)、普通本科(792所)、高职专科(1239所)。从地域高校数量层次来看有:经济超强3省市(358所)、经济次强9省市(650所)、经济中强9省市(640所)、经济弱强8省市(340所)、经济偏弱4省市(43所)。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后的分层来看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建设院校、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从师资队伍建设层次来看有:院士、学者、博导、硕导、学导;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等。从学生培养层次来看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等。
  第二,高等教育层次化意义。院校体系层次化的意义主要在于高校分层、目标分化、办学分类、评价分级、多样发展,防止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充分发挥各院校自身的积累特点和传统优势,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同时可使全社会有限资源向特定的优势院校、优势专业学科、优势实验室、优势教学科研项目和重点产业研发基地集中,期望在倾斜方向上,集中合力,多出人才和成果,快出人才和成果,出好人才和成果,占领前沿高地,为建设繁荣富强国家而服务。单就高职院校层次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实现按需培养、能力导向、因材施教、层次发展、分类指导、科学评价、多样结果的目标,防止僵化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认定模式,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个性特点和理想希望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化目标设计和选择,形成不对称发展优势,努力符合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型、技术型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化表象与意义。第一,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化表象。从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看,众多毕业生在社会各层各业成为可用人才、骨干人才、拔尖人才、杰出人才,尤其是优秀校友(毕业生与以往老师)的突出存在,成为中外高校办学特色中最大亮点。从科学研究水平看,科技论文出产数质量与项目研发业绩水平成为最大亮点。从社会服务方面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双重社会服务能力与表现成为最大亮点。
  第二,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化意义。办学特色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如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从学校角度看,办学特色是学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要点,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如果每一所高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就能呈现群芳争艳、色彩斑斓的景象,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前提。”①办学特色具体内涵指向有:办学空间和地域特色、办学体制与制度特色、办学思想与理念特色、办学方案与目标特色、办学模式与课程特色、办学方法与手段特色、办学评价与效果特色等。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等学校在层次化与特色化办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双效”经营上还是问题较多,在办学效率与效果上,值得关注的问题依然十分尖锐。
  层次化竞争的背后更多的是资源性竞争,内涵建设浮躁者较多。受历史与发展等多因素影响,现实高等学校有资源存量和增量丰裕者、有资源存量和增量较多者、也有资源存量和增量真正稀缺者,社会资源的分配存在天然的不均衡,尤其是高等学校层次化发展的结果,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各类有限资源事实上的在向层次较高的部分院校集中,但是集中后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如何,与内涵建设又如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等问题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在生源进口上,优势院校获得高考生源体制化和市场化双重择优权,在此资源方面就已“先声夺人”,但事实上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客观方面的评价;其次,在就业出口上,层次较高院校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较高的就业优先权,人才高消费趋势也强化了这一优势,但实际的教育教学结果需要有客观标准去衡量;第三,在办学条件能力上,政府、企业资本及其它相关资源在持续地加大倾斜力度,“锦上添花”政策的鼓励下,“入围”高校比较优势迅速膨胀,其表象优势已毋庸置疑,但内涵建设的能力是否与之投入相对称?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加强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整体水平,具体体现在“双效”经营上,因此,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管理者都要重视效益比,都要围绕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构建自身综合竞争力,使育人、特色、质量、效益协调有机发展。
  特色化竞争的背后更多的是借鉴性竞争,内涵建设创造者较少。在特色化竞争中,高等学校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在办学空间和地域上特色不明显,对国家及地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大,关联度不高;在办学体制与制度上特色不明确,没有自己的根本体制主张和制度创新成果;在办学思想与理念上特色不清晰,凝练不够,不知所云,造成多年办学的低水平重复;在办学目标与专业建设方案上特色大众化、传统化,没有独特化、现代化,有想象力的、系统化的建设成果不多;在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上特色不突出,顶层设计研究不足,实践探索没有开拓;在办学方法与手段上特色不充分,简单化、主观性都十分明显;在办学评价与效果反馈上特色建设不够,没有完善的评价与反馈体系等。总体看,在特色化竞争中,各高校借鉴性竞争较多,内涵建设创造者较少,要想实现理想化的中国高校办学特色良好局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我国高等学校进行“双效”经营的路线
  在办学效率提高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内涵建设上,提高办学效率是高校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在办学效率提高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高校师生共存共荣的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明天。在效率经营路线上需要明确的思想是:第一,在高校内涵建设奋斗目标上,努力实现内部主体的“三个突出”:学生群体学习、训练、创造的成果突出;教师群体的教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突出;领导群体的管理与服务成果突出。②第二,高校内涵建设奋斗方向上,要努力实现形成“四个生产力”:人才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管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③第三,高校内涵建设奋斗条件上,要努力争取事关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师资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
  在办学效果上,坚持以系统评价为根本。我们当然要关心高校的办学效果,但如何评价高校的办学效果还没有较成熟的体系,不过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已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因此,我们可以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结果反映高校办学效果的大部分信息,但最好的评价也许是系统性评价更客观,能够在高校内涵建设上起到倒逼作用。系统性评价思想是不但有政府教育主管的评价,更有毕业学生自我评价、学院教师评价、企业单位评价、政府主管评价、社会家庭、国际社会评价,其核心评价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及政府主管,其次是学院教师评价、社会及家庭评价、国际社会评价。
  总体来看,高等院校最首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人才,最大价值就是使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和有用的真正人才,最有力的人才培养保证条件就是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强大的各类资源支持,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力量是不断地坚持走改革与创新之路。(作者分别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研究成果和商务部立项课题《新时期商务人才需求与高校商务人才培养》子课题,项目编号分别为08SJD8800012和GJYSLX200707)
  
  注释
  ①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0期。
  ②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徐定华:“对高校内涵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