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工运的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凤兰 王天林

  【摘要】当前,全球化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劳动关系态势更加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会乃至整个国家必须借入世后的机遇,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潮流,把握历史机遇,转变战略思维,增强自身实力。
  【关键词】全球化 国际工运 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一趋势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促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劳动者在维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给工会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工会组织和劳工利益需求日益加大,使各国工会组织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全球化使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劳动关系态势更加突出。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人队伍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探索工会振兴与维权的新途径,是当前各国工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工运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劳工对资本的制衡力量越来越弱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力量的过度膨胀,为劳工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所以西方国家曾有一个近30年的劳资和谐共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黄金时代。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滞胀”和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西方主要国家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自由市场改革,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自由化改革。改革的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效果。但与此同时,改革也使工会运动遭受极大挫折,对资本的制衡力量越来越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国际垄断资本倡导和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加剧了国际经济竞争。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减少和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各国工人和工会以巨大冲击。表现突出的三个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扩大、工会组织率下降和工会权利遭受侵犯。同时,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产业结构所进行的调整也对传统工人阶级形成很大冲击,第二产业的缩小使产业工人数量减少,第三产业的扩大又带来了劳工队伍的分化,这大大削弱了劳工形成规模组织的可能性,使得经济社会领域呈现出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
  与此相应,世界收入分配形势也呈现出不断偏向资本利润和劳工收入状况严重倒退的现象。由此,即使是发达的欧美世界,贫困现象也不断加重。于是,在现代民主体制下,失去劳资谈判和制衡力量的广大普通劳动者只好将自己的不满与愤怒发泄到公共权力的代理人――政府身上,这就是近些年来常见的每遇敏感的导火索和恰当机会,民众就会走向街头或者投票站,毫不犹豫地上演各种政治事件。如2005年的美国纽约公共交通工人罢工事件;2006年的法国民众抗议;2007年法国罗雅尔萨科齐的政治对决;2008年的美国演员工会酝酿罢工事件等等。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南亚国家的工人运动则处于受压制状态。如自2001年开始,菲律宾政府因其对劳工保持“无工会,无罢工”政策而屡受国际社会指控,而其大量劳工联盟领导人被杀事件更是引来了菲律宾人权委员会和美国政府的调查。这些事件的连续发生,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要求保护普通劳动者利益的强烈呼声正在国际社会出现。在这种呼声的推动下,一些国家正逐步展现出一种关注底层劳动、加强劳工立法和保护劳工权益的新趋势。
  工会代表和维护的对象从一部分工人变为工人阶级全体成员
  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是“共同体”。在社会发展的逻辑中,共同体的不断改造更新成为历史性根据。如何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建立新的社会共同体,减少排斥与冲突?同一社会阶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境况差距显著,怎样在一国之内和国际间建立共同体,实现利益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这些都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指出: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唯一有效手段是团结。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工人共同体的工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压力,工人阶级的团结受到了新的挑战。新自由主义推行的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政策和打击工会的政策,使得非规范就业工人、移民工人和失业工人进一步增加,工会维权更加困难,更加难以组织。另外,相对于资本实力的增强,工会作为一种集体力量也出现了分散化迹象,难以组织起来与强大的资本相抗衡。在全球化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对其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生产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包括产业构成、职业构成、就业方式构成和社会构成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体力劳动、规范就业(全日制工人)工人大量减少,第三产业、脑力劳动、非规范就业(非全日制、临时工、家庭工)、女工和移民工人大量增加。由于受职业特点和工会组织工作薄弱的影响,这些“新型工人”往往远离工会。他们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集体合同覆盖面小,正当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就工会自身来说,传统狭隘的行会思想也阻碍着工会的进步。对于这些人数大量增加的新兴群体,过去是工会没有组织或者是很少去组织的。这自然造成了会员的流失和工会组织率的下降。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工会与雇主之间博弈能力的降低,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作为劳资关系主要制衡手段的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日益式微,工人大众的劳动保护水平下降成为必然。
  在工人队伍受到冲击和分化的情势下,如何实现工人权益的保护是工会运动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国家的工会从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资本的进攻,因而把组织对象扩大到工人阶级全体成员。为此,他们突破传统观念,扩大了工会的社会基础,将组织对象扩大到其他社会群体,并注意维护各种弱势群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吸引他们入会。
  工会的基本理念从工联主义走向战略工联主义
  以国际融资和跨国公司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使国际竞争的焦点跨越了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开放需要兑现两个条件:在开放商品边界的同时也开放对人的边界。西方发达国家在迫使不发达国家在低附加值产业上竞争的同时,一方面利用各种优势收罗发展中国家的高智力人才,另一方面在与第三世界进行经济交换时,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把劳资待遇条件的社会化水平差距作为一个商业竞争的武器。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工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也从工联主义转向战略工联主义。
  工联主义强调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主张工人组成工会,注重工人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把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和改善劳动条件看成是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将工人运动限制在纯经济斗争的范围内,忽视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最终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联主义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发展。因为工人利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个企业和国家竞相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工会运动在实践中逐步出现了战略工联主义的理念:工会不应把自己的活动局限于工人的切身利益问题上,也要考虑到自己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总体责任以及各项政策的相关性。工会的作用要超越劳资关系的领域,以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全方位的态势,积极干预社会生活,成为稳定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略工联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西方许多国家工会都提出了自己对劳工问题和经济社会的主张,积极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立法。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在积极发挥自己在国际劳工组织中作用的同时,还积极谋求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组织的对话与交流,要求它们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并且积极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张,对宏观经济社会政策施加影响。战略工联主义使工会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既维护了工人权益,也提高了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工会当前的奋斗目标是体面劳动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没有尊严的工作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在各国工会、雇主和政府的参与下,于1999年在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了当前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体面劳动。国际劳工组织将“能否为所有人提供体面劳动”作为检验“全球化的试金石”。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面劳动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性目标。因为它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劳动者的普遍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为实现这一全球性目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家层面的促进体面劳动的计划――体面劳动国别计划,努力将体面劳动纳入到减贫战略及推动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之中。在短短几年内,体面劳动由一种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并一致推行的行动,成为发展合作的一个追求目标。联合国已将体面劳动作为国际发展议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把体面劳动确定为国家和全球目标。联合国举行的一些会议甚至以体面劳动为主题。国际劳工组织亚洲区域成员在2005年制定了“亚洲体面劳动十年计划”,并承诺到2015年在亚洲实现体面劳动。
  对中国而言,全球化将给国际工运与中国工会带来什么影响,也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笔者的回答是,中国工会乃至整个国家必须在经济入世以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潮流,把握历史机遇,转变战略思维,增强自身实力。这是中国全球化大战略的基本逻辑。(作者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