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与情意活动的协调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树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69-01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组成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要素。认知因素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转化上;情意因素的功能体现在对认知意向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上。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认知 情意 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学过程中重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意因素的状况,致力于沟通两者的内在联系,促进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
1 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的认知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了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2 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例如,我上《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圆的周长。接着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 发挥情意因素作用,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会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例如,讲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老师曾请一位女生上台,边演示学具边叙述“9+3”的思考过程,可是这位女生只会摆不会说,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老师请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遍,但由于受到了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了深刻的成功体验。
4 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或找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