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动中知情意行 实践中学会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先于教,如果每一教学过程都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那么就会变孩子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
  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呢?我不禁想到之前接触到的“知情意行”理论。而纵观我国的教育史,孔子的“学思行并重”认为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的“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是说“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育、学习、实践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无一不是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无一不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的重要性。
  于是,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引入我的语文教学,对“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榜样示范,纠“知”激“情”
  “知”指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怎样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养成正确认知,重视预习,从而获得听课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上学期学完拼音之后不到两个星期,我们便发现A同学每次都能把一篇新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们每次都是屏住呼吸听着她朗诵完课文,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我从孩子们那羡慕不已的目光与崇拜至极的神情里读懂了他们内心的渴求,便请A向大家介绍经验。
  她说:“学完拼音后,我妈就让我在老师讲新课文之前把课文读熟为止,而且必须是大声朗读。”
  “哦,就这么简单啊!‘大声朗读,把课文读熟为止’。看来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嘛。”我揪住机会,“那我们就从下一篇课文开始,来比比谁能做到?”
  “好!”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告诉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果然,不出一个月,孩子们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大大小小的进步。
  一个月后,我和孩子们交流“把课文读熟”与之前“不(熟)读课文”这两种状态下听课的不同体验和收获。B同学说:“不熟读课文甚至不读课文,有很多时候听完课还是糊里糊涂的;现在把课文读熟听课时就感觉能跟上节奏了。”
  當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的时候,我知道一切已水到渠成。我很开心地告诉孩子们:“其实,你们目前在做的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预习。是不是发现预习其实并不难做?我们不是也已经尝到了预习的甜头啦?今后,我们将一起努力,进一步做好‘预习’这项工作。孩子们有信心吗?”
  “有!”大部分孩子大声回答,调皮的孩子举起了剪刀手。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们厌烦,简单粗暴的命令孩子们只会应付了事。而榜样的示范激发了孩子们的斗志,无形中享受到的预习的好处又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孩子们对“预习”的正确认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兴趣引路,激“情”坚“意”
  孩子们对“预习”已经有了正确的认知,心理上已经不那么排斥“预习”了。但如何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持续下去呢?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家校共创预习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孩子们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必须在开放的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我总是尽力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请家长在家里为孩子提供预习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请家长根据预习表格给孩子们打分,便于第二天到校进行评比。
  2.分层设置预习要求
  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了不同要求:学困生能读通课文,尽量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中等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圈划生字词。优等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圈划生字词,能在家长的帮助下摘录好词好句或质疑问难。
  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是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的孩子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这样能让每个孩子伸伸手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实,享受到预习的乐趣。
  另外,除了基本字词的认写,有的课文内容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爱读爱看,预习的重点就放在朗读上;有的内容较深,孩子们缺少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就放在质疑问难上……如此,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孩子们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3.多样实施预习评价
  我抓住孩子们期盼成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设立“预习进步奖”,实行加分制,评选“预习能手”“最佳朗读者”“最美摘抄本”等,在一次次的评比活动中,激发孩子们课前预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激活预习这个“场”。
  三、授之以渔,坚“意”持“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上了几堂预习指导课,教给了孩子一些预习的常规方法。
  一读:叶圣陶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读书是一种很重要的预习方法。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在预习时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标:边读边给课文标出自然段或小节。
  三圈:熟读课文后,在文中圈出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四划:在文中划出生字所组的词语,并尝试着组两个课外的词。
  五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后的习题读一读,思考并尝试解答。
  六查:优等生尝试着质疑问难,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相关资料。
  几堂预习指导课过后,孩子们再也不是“老鼠搬鸭蛋——无从下手”了。一个学期下来,预习也已经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了。
  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突然想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每次每篇都很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也不是每堂课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是完美解决的,但我们要的是一种意识与能力、一次由“知”到“行”的实践旅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培养的过程;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的过程。总之,我将继续寻找更适合的途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力争让预习更完美、更高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4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