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关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江

  摘要:作者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合作学习实施的意义,并对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集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为一体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社会分工也不断细化,个人的力量在大型事件的完成上就显得过于单薄,因此就要借助于合作的力量,集大众智慧于一体。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成为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就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品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育作为培养人们能力的一大途径,它就面临着加强学生合作的任务。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和所有活动之中,当然也渗透于数学学科和数学活动中。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与广泛应用性等特点,为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提供广泛的应用空间[1]。
  2、合作学习的定义
  数学合作学习就定义为:在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异质的小组中共同学习数学知识,利用合作性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个性与群性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2]。
  3、合作学习实施的意义
  3.1有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
  21世纪是科技竟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合作能力作为一种与知识同等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可能是从学生走出学校开始的,应该从学生入校就开始培养,而它们的培养除了课外活动时,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又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得合作学习就成为广大教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所需要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有意识的培养合作精神。
  3.2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的状态,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如果学生不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到课堂中,单靠教师来传授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低效与被动的。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出发点。在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小组氛围里,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展示自我的主体性。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形成的假设进行检测,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审视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为学生发挥土体作用,增强参与能力和民主意识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得好,他的创造性思维才会更好地发展,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4、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
  4.1创设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有效开展,首先得保证有合作的氛围,包括课堂上创设的氛围以及对开展合作学习本身需要的氛围。而创设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环境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支持。我国现在采取的是大班额教学,对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时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但是由于社会、教师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短时期内改变大班额教学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增添一些教学设备,辅以教师的教学。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持赞同与支持态度,那么对于新教学形式的开展也会持支持和鼓励态度的。合作学习可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可行性强,同时让学生口、手、耳、眼、脑动起来,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应概念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2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不忘独立思考的培养。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的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人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合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共同解疑,共享成果,促进思维。合作是另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起点,即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真正呈螺旋式上升。
  4.3教师与学生都要注重合作技巧的掌握
  从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缺乏指导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案例A中F老师担心时间不够,而使下面学生做了个讨论的“空架式”,云里雾里。案例B中教师对学生汇报的题目考虑不周,致使对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没有分析透彻,也没有得到答案。将这些技能概括为教师对任务的指向性、提问的指向性、教师在时间上的把握、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等,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以及对小组合作的评价。对于需要学生准备的教学内容(如案例B),应该提前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这样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见解。建议教师从小学3年级开始,让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合作技巧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倾听、质疑、思考等技巧。教师应该明白在讲授合作技巧上花的时间比小组合作不顺畅浪费的时间要少得多。成功的学习小组一般会提出很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在策略及策略解释上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时,教师要学会放权,学会协调和组织学生小组的讨论合作,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交流。
  5、结论
  合作学习是我国数学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高向斌著.走向合作型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宋乃庆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