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幕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053-02
  摘要:语文学科注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注重的是“人文性”,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使语文课生动有趣,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带着感情的教育一定是精彩的、成功的。
  关键词:情情满课堂教会做人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语文学科注重的是“人文性”,也即是在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向学生打开一扇门,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取精神力量。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追求的是一种“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课堂上”的感觉。所谓诗意,我想那该是一个灵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感情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发展。
  一、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浓的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创造出宽松、和谐、融洽、默契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应抓好“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带着感情的教育一定是精彩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从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因此,教师要用真情阅读课文,更应该指导学生用真情去读课文。只有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老师的感情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理解和感受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示范诵读还是指导学生朗读,不但会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色彩绚烂、情志各异、氛围不同的图画。如果再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就更可以为这这些画面配上令人神往的乐章。作者在作品中那敏锐的观察力和作者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都可以在这倾听中欣赏出来。实在可以这样说,能不能朗读一篇课文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文章的感情不仅通过读来表达,而且还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充满了情感的语言应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应该是最悦耳的。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和学生交流,还是为学生示范朗读,还是每一次的教学导语或结束语,我们都应该要经过精心准备,声情并茂的去面对学生。
  二、情满课堂,建立良好教学氛围的需要
  语文学科注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要使语文课生动有趣,就不该僵尸式的教学去扼制了学生蓬勃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想象,既活跃气氛,又能启发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负载着灵动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师,只有情动于中,并且情动于发,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学生才被浓厚的情感渗透。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能促进认知,激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欲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意悟情、酿情,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让自己的情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入到课文中去。这首先教师要用自己浓浓的师爱打动学生的心,“亲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其次,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情感。我们常说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都会传达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产生。出色的教师都擅长用情感性语言和富有魅力的表情打动人,能及时挖掘学生思想的闪光处,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只一味的 “传道、授业、解惑”,有意无意维护为师者高高在上的“尊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源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或者多半带有“畏”的成分。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持有对老师敬而远之的态度,师生之间成了纯粹的教与被教的关系。沉寂的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老师面对的是漠然、冷淡的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何种教学效果呢?没有情感的教学怎会有生命力?因此,只有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在接收过程中关键是看这信息是否能满足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而激情是需要点燃的,其中教师的情绪感染作用举足轻重。一位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面春风的老师出现在课堂上,势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全班的学生,一个个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路活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低落,目光呆滞,焦躁不安,那学生的状态除了无精打采,睡意朦胧还会怎样呢?可见,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中去。
  三、课后融情,教会做人
  根据《大纲》精神,语文学科的价值就是要教会学生今后怎样做人和工作,延续人类文明,创造人生价值。健全的人格指的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高度协调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意志品质、价值观念及自尊和尊他的思想意识,实现“情感发展”、“思想发展”和“认知发展”三者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准确性、抽象性,这势必忽视了语文作为具体形象、富于人文色彩的感性特征。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不能以僵化的教条代替学生的理解,因为教师“讲”得出色不如学生“练”得扎实。语文教学只有通过科学引导,做好学生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去探求未知世界,积淀深厚的人文素质,实现教而不教。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所在。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的情,让师生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杨道麟:《语文教学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