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绥勇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肩负着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活动现状的详细分析,提出发展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及其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课余体育活动 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时代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因此,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惯。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活动现状
  1.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较多,如“自我锻炼”、“和朋友、同学一起动”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近几年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协会,但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处在初建和尝试段,俱乐部或协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都还不全,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客观条件限制,如经费来少、场地器材有限、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等,使得众的学生不了解俱乐部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大学选择参加俱乐部或协会活动的人数较少,仅为参课外体育活动人数的13.33%。显然俱乐部或协的活动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主要形式。
  2.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
  男生习惯下午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50.5%;习惯于早上参加锻炼人数最少,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5.3%。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占有锻炼习惯人数的46.7%。在选择锻炼习惯时间上男女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生由于体育基础差,怕难为情,同时白天占不到场地也是多数女生习惯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男生比较喜欢群体性的活动,尤其是比赛形式的活动,下午活动的人数比较多,很容易组成比赛形式的活动。
  3. 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管理
  课余体育与学校管理,两者似乎是相距甚远的概念体系,因为管理论中的“组织”、“控制”等概念具有较强的“强迫”、“强制”色彩。而课余体育的自主选择、参与、灵活和娱乐性等特性决定课余体育是一种自主、随意的活动,课余体育原则似乎无需管理。然而,从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不允许对学生课余体育放任自流,需要一定意义和层次上的管理。由此,我们总结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计划管理型: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每年都有计划、有目标,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计划难以实施,效果不理想;②强化管理型:以出勤率的变化作为衡量管理成效的惟一标准,全校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内容,学生在此管理中被动地接受;③随意管理型:体育职能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计划措施无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无管理行为,无引导组织,学生凭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指挥、组织和引导。
  二、加强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及其对策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时代精神培养、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于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坚持课余体育活动的习惯。
  2.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和引导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思想得到加强,娱乐、休闲体育逐步取代竞技体育将成为高校体育的热点。学校应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引导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声势,使课余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活动。运用学校体育传媒,推广、传播体育知识,创建浓郁的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通过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我校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化校园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健身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他们的深层次影响。
  3. 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从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高校课余体育的管理,在时间安排和地点选择上,要尊重广大学生各自的特点。例如:有的喜欢早上跑步,有的选择在睡前,有的喜欢在田径场,有的喜欢在林荫道上,另外也有的在树林,在湖边等,形式多样。而要有的放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此外,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实际方法的操作,管理者应尽可能提供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和需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跑步、健身了。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这些寓娱乐于体育之中的项目在高校已经悄然兴起。同时,场地、器材以及各种运动信息,管理者应尽可能地提供,以保证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有锻炼的机会。
  4.举办体育节,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节,俱乐部所开展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体育节的竞赛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洪家云.海南省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3,95-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