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立俊 钱嫦萍

  [摘要]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能丰富青年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不同角色的青年学生在社团组织当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把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大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就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社团;大学生;个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41-03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日益渗透到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学生社团的主要的“驾驭者”和“参与者”,对于学生社团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和青年大学生在互动中相得益彰,得到了共同的成长和发展。
  
  一、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成长的营地
  
  当大学生们携着一份喜悦和期待、怀着一丝好奇与懵懂迈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学习给了他们攀登科技高峰的阶梯,生活给了他们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机会,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给了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舞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舞台中,学生社团则是一支异军突起的奇葩,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性、学术性、娱乐性的全面覆盖,而且体现在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大学生在社团中尽情畅游,享受着“同道中人”的默契,享受着“乐在其中”的乐趣。
  (一)丰富课余生活。在新的领域中拓宽知识面
  大学生在学校里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来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单纯的埋头苦读书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而学生社团正是给了大家这样的机会。在一次“社团与人”的论坛中,我们听到一位毕业多年的大学生在谈到学生时代的经历时告诉我们,在他求学期间,学习的是机械,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学校的“计算机协会”,在这样一个社团中他学到了许多专业之外的知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最终,他从事的职业没有完全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而是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各高校中的学生社团繁荣发展,不少学校的社团数量已经过百。特别是近些年许多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社团蓬勃发展,显现出学生社团强大的生命力和大学生们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社团的存在,为大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宽视野、发展自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展示自我,培养管理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社团要持续发展下去,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对于每个社团来讲,在需要一批管理和创新人才的同时也在培养这样的人才。社团要搞一个活动,计划的制定、资金的拨放、人员的调配等方面都需要活动负责人有条不紊地安排部署;同样的,社团就如同一张画纸,她给了你足够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画纸上任意挥笔,不会再被那么多的规矩所束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个学生社团的灵魂,是一个团队保持旺盛精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学生社团才能吸引同学的参与,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学生社团在面临竞争和发展压力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创新。
  学生社团的会长及骨干的组织管理统筹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社团也造就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校园人物。他们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较强,毕业后求职会相对容易,在职场上也是相当受欢迎的。一些组织过社团的同学毕业之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也有不少参加过社团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创业、独当一面。
  (三)密切接触社会。培养实践和交往能力
  大学校园有着绝对的封闭空间,也有着绝对的开放空间。有的人只呆在以寝室为单位的小集体里,有的人则是纵横校园、春风得意。形成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接触面不一样,而学生社团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人际交际和开拓视野的平台。每个社团里都有来自各个专业的精英,云集了各个方面的人才,而社团与校外的接触也非常频繁。有了社团,大学生们再也不用为朋友太少而烦恼,也不用为自己见识少而惭愧,更不用为自己不善于交际而苦恼。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应该看他学了多少,而是应该看他能用多少,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淘汰。社团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同学通过社团活动,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在了实践当中,提高了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跨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自身发展,培养健全心理
  学生社团对其成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在心理素质的拓展方面,更是举足轻重。大学是个人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在社团中,频繁的活动锻造了社团成员缜密而活跃的思维;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情感定型的重要时期,而社团则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谐地与人相处。
  一般而言,个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影响群体的发展,影响与他人交往,也影响自身发展;群体心理则反作用于个人,对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故而人际关系心理和群体心理就好比天平的两端,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平衡、稳定,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称量;只要有一方或轻或重,天平便失去平衡,对个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调整自我的心理平衡,在群体当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二、大学生是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生社团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一个典型的学生社团中,大学生在其中的角色一般分为三种:会长(社长)、社团骨干和普通会员。这三种角色在集体中的分工不同,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一)会长――社团之舟的“掌舵者”
  一个社团就像一艘船,可能是刚刚驶入小河的小船,也可能是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但无论如何,一艘船总要有一个掌舵者,他是船的总负责人,决定着船前行的方向,这正是一个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所要做的。
  会长作为学生社团的领头人,他与社团的成败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社团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会长强则强、会长弱则弱”,往往是一任会长有着很强的个人魅力和能力,那么社团发展势头就非常好,而换了一届后,新任会长如果较为平庸,那么社团的发展势头马上就出现了“平庸”的苗头。一方面,这凸现了会长作为社团主要负责人的重要

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社团的内在延续缺乏制度保障,还显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使得无论谁来做会长,都能够把握社团发展的脉搏,学生社团发展才算是步入了正轨。
  (二)社团骨干――社团之舟辛勤的“船员”
  当小舟逐渐壮大,朝着巨轮之梦航行时,单靠掌舵者――“船长”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它需要招募一批帮手――“船员”与他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接受风浪的洗礼。从社团中选出的骨干组成了社团的运行核心,社团的日常运作和活动都是由社团骨干具体执行完成的。
  因此,社团骨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决策”的参与和强大的“执行力”上。社团骨干的执行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和社团发展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社团对青年影响的程度和效果。社团骨干发挥的作用和对社团发展的推动还是非常巨大的。
  (三)普通会员――社团之舟的“乘客”
  普通会员是学生社团的立足之本,也是其有效的群众基础。没有普通会员的参与,社团要想发展壮大也是不可能的。会员加入社团首先是因为他对这个社团的活动感兴趣,期望通过社团的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自己在爱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社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会员的支持,首先他们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一个社团活动,只有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才能称之为成功;社团成员也是社团进行自我宣传的强大力量,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通过自己的会员把自身的理念推广出去,为人所识。与此同时,社团的会长和骨干也都是从普通会员中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因此社团成员的进步对于社团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推进大学生与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
  
  (一)依托学生社团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校要在校园中营造起浓厚的人文氛围,一方面是要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要增强学生在社团当中的活跃与发展。在人文教育的组织形式上,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形式,而可以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一般的课程老师上完课就结束了,缺乏课下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果能够以社团(也可以是“短期社团”)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也可以进行切磋交流,提升课堂教育的效果。
  在人文艺术欣赏实践当中,学生社团的作用更能发挥出来。比如在进行电影艺术欣赏时,可以与电影爱好者组成的协会结合;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可以以舞蹈协会的方式组织;在书画、音乐等方面也都可以依托相应的学生社团。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灵活自由地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与探讨。这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在校园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大学生自身自觉进行人文教育的效果。
  (二)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的育人亦是如此,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以学生社团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不仅能够使他们消除抵触情绪,更能够使这些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与群体文化当中找到“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的各项教育当中。在同龄人的组织和感召之下,青年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安排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自觉地接受自我提升的教育。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艺术类学生社团的建立,并且帮助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以学生社团这一独特的形式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
  (三)依托学生社团完成素质教育的普及
  素质教育活动针对的不仅仅是小范围的“精英团体”,而是普适化的大学生群体。目前有些高校乐于通过选拔小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建半专业的“乐团”、“艺术团”等,而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培养和熏陶。其实,后者才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而学生社团恰好是普及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学生社团覆盖面较广,相对于其他团体而言,学生社团具有“起点不高、要求不多”的特点,只要是感兴趣,哪怕没有什么基础,也都可以加入。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这类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开展活动的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保障,使他们在校园中可以顺利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他们走出去,带领社团的成员到校外去进行参观、考察活动,为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与人文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
  总的来看,学生社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提升和“三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学生社团最为重要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对社团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当大学生把自身与学生社团的发展结合起来时,两者就能够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霁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