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绍成 张建忠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将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以便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作者简介:宋绍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江苏 无锡 214121
  中图分类号:C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94―0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下简称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多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而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探讨较少,偶尔散见于少数研究文献。
  一般意义上的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其规律并且按其规律发展,研究这些规律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原则,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指集中反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内容和途径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也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它有着特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式,它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侧重的是“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侧重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区别于一般原则的特有原则。
  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一教育方针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营造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营造的优与劣、成功与失败,其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其营造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有益于教育方针的落实和贯彻。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忽视或者违背了这个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
  导向性原则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此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兴起,伴随其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混乱,价值判断失衡。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教师和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生活于社会中,从小摄取精神营养,逐渐成长起来。但是社会的精神营养不一定是理想的、合理的。因此,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创设特别的教育环境”1(P103)。这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内含了校园文化,它要同教育目标相适应。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把握规律性,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地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校园的围墙是有形的,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早已超越围墙。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综合进程的结果。既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高职校园文化目标的确定;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主导倾向,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繁荣,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一切设施、一切途径和一切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努力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适应新的价值原则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同时满足主体全面发展需要。校园文化主体是指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校园人。关于校园文化主体的范围,学术界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这些人在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学识水平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让在校学生、教师等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作为校园生活重要方面的校园文化,它还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丰富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师生员工的审美情趣,促进每个校园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对校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化。
  
  四、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体现高职教育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上。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应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服务。高职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强调职业性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这种准职业环境建设应落实在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融进更多具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素质的提高,使学

生具有较快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五、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指对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只不过有的升格得早,有的升格得晚。总的说来,高职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入一个误区,有的是原来中专学校校园文化简单的延续,有的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复制。简单的延续,忽视了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对先进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复制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导致水土不服,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和更新,它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应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来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高职校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文化群体(校园文化)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如社区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人强调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过程中,创新原则要求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校园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融进其他优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但在继承和创新中,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六、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各要素作用,并与其他方面协调一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整体的作用。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复杂性上。文化自身就存在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之分。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文化品味、专业方向、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从学生受教育背景来看,高职学生有的来自普通高中,有的来自对口录取的职业高中及中专,他们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及所起作用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区分层次,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可选择性,引导人们在现有基础上共同进步。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单靠一两个主管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如果各部门之间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各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消解已经取得的成果。高职院校领导在思考学院建设、办学模式、办学方向时,就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校园文化进行长期规划和决策,作出统一合理的安排,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最后,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即体现于校内物质方面的文化层次,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以及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基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是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对师生员工行为起着同化和促进作用,使师生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三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或片面孤立起来,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果单打一或各自孤立地建设,将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其结果都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总之,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安藤尧雄,学校管理[M].马晓唐,佟顶力,译,北京:文
  化教育出版社,1981.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
  学出版社,2004.
  [4]于晓阳,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桑 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