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壮族歌谣文化研究的新收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农冠品

  在社会科学领域词语中,常用“经典著作”称谓。如对马克思、恩格思论著,常称之为“经典著作”;又如对我国古典名著诗歌、小说中的《诗经》、《楚辞》、《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亦常称之为“经典著作”。“经典”是指名著,是精品,是经受时间考验与过滤而长久流传、代代喜爱、常读常诵不衰的作品。经典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亦有中华民族的“经典”。以单个民族来说,有一千七百多万人口的壮族,亦有自己本民族的“经典”,如《布洛陀经诗》,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诗歌;流行不衰的《嘹歌》,亦属壮族经典歌谣。
  对嘹歌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与研究,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只局限于田东嘹歌的搜集,未涉及平果嘹歌。对嘹歌翻译、整理、发表,也只是田东嘹歌中的《贼歌》。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搜集、整理田东嘹歌,也搜集了平果嘹歌,并以古籍整理版本、新壮文版本出版。工作到此,似乎对嘹歌文化的抢救、挖掘、整理、探研已结束。其实,这远远未能对嘹歌文化作全面的、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不管是在掌握资料,还是对嘹歌产生的地域、背景、内涵、审美、流布、特色等等方面,都还没有得到理论认知的深入与提升,研究方法也未能得到拓展与运用。
  进入新的世纪,嘹歌随着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烈冲撞,作为右江壮族本土文化形态的嘹歌,当地群众及壮学的专家学者,在文化的撞击声中,醒悟到嘹歌文化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壮族文化精神的坚韧力,它并非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恰恰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与支撑力,是民族意识与精神与新经济形式互动的切合。在这形势下,平果县党、政领导组织发动了一次嘹歌文化考察与研究活动,邀请一批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考察嘹歌,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全面整理出版平果嘹歌版本,同时出版考察、研究专著。由壮学专家、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考察与研究》这部专著,正是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撞击岁月里,考察与研究平果嘹歌的新收获,新深入,新提升与新飞跃。这部专著撰稿者有覃乃昌、郑超雄、潘其旭、覃彩銮、范西姆研究员;有蓝阳春、农敏坚、滕光耀等记者、编辑、作家。他们对壮族经典歌谣嘹歌的考察与研究,倾注了心血,使这部专著得以问世。他们辛勤劳作做田野作业,使嘹歌经典文化艺术这面旗鲜明地高高举起。《壮族嘹歌研究》的出版面世,是对壮族经典考察与研究新的收获。
  
  一、《壮族嘹歌研究》是嘹歌文化研究方法新的拓展与运用。
  以往对嘹歌考察与探研,侧重它的思想性、主题意义和艺术特色,研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对《贼歌》(《兵歌》)的研究,侧重研究土司征战乱世给爱情带来的悲剧、痛苦与灾难,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而这只是嘹歌中的内容之一。而今《壮族嘹歌研究》把嘹歌放在文化人类学的大范畴内来考察、分析与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类某种文化或一个民族某种艺术的研究,全面的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乡情民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爱好、艺术特色、文字语言、传承方式等等全面来考察它的产生与发展。《壮族嘹歌研究》著作者对平果嘹歌的考察与研究,正是采用这种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这是嘹歌文化研究方法新的拓展与运用。是新世纪广西民族文化研究新的态势。
  
  二、《壮族嘹歌研究》是对嘹歌文化研究在理论认知上的深入与提升
  一是对“嘹歌”称谓作了历史渊源的探研。过去对嘹歌称谓的解释,认为是从它的音调“嘹嘹”而得名,而今纵深地研究,又多了两种解释:一是从壮族先民“僚”人唱的歌而得名,即“僚”与“嘹”同音而称;二是“嘹”是壮语中的“玩耍”,“嘹歌”,意即“玩乐之歌”。不管哪种称谓,深入探研,有新解释、新认知,都是新的收获与推进。
  二是经过考察、分析与研究,认定壮族是平果县的“主体民族”,其文化是壮族“主体文化”。“主体民族”创造与传承“主体文化”,为论证与确立平果是嘹歌文化的中心地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著者从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民间风俗、土司制度、历史遗址等等,论证嘹歌文化中心在平果,而不是在田东。因为平果是思恩州、思恩府所在地。有了土司的经济与政治中心,才确立了平果县是嘹歌文化的中心。田东嘹歌,只是平果嘹歌文化的辐射地带,同属嘹歌文化圈的范围。这种深入研究,说服了平果与田东嘹歌文化中心之争,无疑这是科学的方法与态度,亦是嘹歌文化研究新的深入与突破,是理性的科学思维。
  三是从平果嘹歌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右江地区两个文化圈与叠压文化现象。“两个文化圈”,即“嘹歌文化圈”与“布洛陀文化圈”。平果、田东、武鸣、马山嘹歌文化构成“嘹歌文化圈”,以平果为核心。田阳没有嘹歌,只有“布洛陀经诗”与“欢岸”(田阳排歌),二者构成文化的“叠压现象”。这是嘹歌文化研究重要突破,或者说是新的文化发现。
  四是进一步揭示平果嘹歌丰富的内涵,给嘹歌是“经典”之说,提出充分的理性依据,亦使嘹歌研究理论向上提升。广西是“歌海”,壮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在《壮族嘹歌研究》中,一是提出嘹歌是“歌化生活与诗性思维的集中表现”,这是新的观点。二是将嘹歌文化视之为“两种生产”的价值观:即“物质生产”和“生存繁衍”两种目的、两种需要。嘹歌中的稻作农耕歌谣,是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的“物质生产”,以嘹歌传播形式传授农耕知识,展现“那文化”形态及其岁时观念。嘹歌中的情歌,是壮族男女恋情歌,恋情是人性、人情,为“生存繁衍”的需要。这一理论认知,比嘹歌仅仅是情歌风俗的理论认知,提升了一步,是以人类生存学说来观察与分析得到的理论收获。
  五是从嘹歌的美学与审美价值来观察、分析与探研,是《嘹》著理论认知新的发掘与升华。美学是一门学科,人们往往听起来十分深奥难捉摸。而审美价值取向,既有主体性,又有客观性,是道不完说不清的学问。右江地区壮族人民世代传唱的嘹歌,自有其审美情怀与美学理念。其审美情怀或情愫和美学观,寓于嘹歌文化艺术之中,如何发掘与论说,是要有理论修养与剖析力的。《壮族嘹歌研究》以不短的篇幅论述嘹歌的美学和发掘其形式美、内涵美和社会美。以它的形式美而言,专著中列述它的对唱组合和分工的形式美、对唱不同时空题材的形式美、规整对仗的押韵形式美、曲调独特多样的形式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形式美。谈到其内涵美,专著列述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深刻意境体现的内涵美、浪漫而主动的抒情美、思想与艺术性的统一美、以古壮字抄录唱本的内涵美、悲剧所寓含的崇高美、歌词凝炼、比喻贴切、意境深刻美;等等。对嘹歌美学与审美价值的论述,是研究嘹歌中新的视角、新的论说。
  六是从嘹歌的普查、搜集、翻译、整理与出版系列工作出发,打造与确立平果嘹歌品牌,促使嘹歌文化艺术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嘹歌文化品牌产生社会功能与效益。《壮族嘹歌研究》中对此得到了理性上的清醒认知,字里行间,显突“保护”、“开发”、“研究”、“打造”、“品牌”等等字眼,这与我国当前正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巨大工程相吻合,它是属于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收获的成果之一。这不仅是平果县壮族同胞的光荣,亦是整个壮族人民值得庆贺的文化硕果。
  七是《壮族嘹歌研究》中,对嘹歌经典的产生与发展,远追溯到《越人歌》这古老之根;对《贼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亦体现出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平等与宽容,做到前人与后者学术见解平等,共同探讨,这是很好的学风。其中包括对前版本嘹歌与后版本嘹歌,即对田东版嘹歌与平果版嘹歌,都予以平等相待,同样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开挖与探索,显出了新旧学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诚挚情怀,这是十分可贵。
  
  三、《壮族嘹歌研究》值得肯定是多方面的
  这部专著是作者以满腔热情对平果嘹歌进行田野考察与认真探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是民族文化学者、专家文化责任感与神圣感的具体体现。要说专著有些不足之外,觉得其中的论述有重复的地方,如对贼歌时代背景、榜木世 越人歌、嘹歌流布、嘹歌艺术形式等,有重复相似的论述文段;嘹歌内涵论述的小节题目,词语欠简明,与其他章节语境不相一致。这也许是全书由多人执笔撰文留下的印痕吧!但这些不会影响这部专著的成功,无损于壮族歌谣经典研究的新成果,亦无愧是壮学学科中民间歌谣学的新理论开拓与收获。
  2006年3月2日,定稿于南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3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