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支柱产业变迁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朝先
工业化发展阶段决定了一国支柱产业的大致范围;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将长期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在某些时候,大国可以同时在许多支柱产业中取得国际优势地位
美国工业结构演变进程
工业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支柱产业不断变迁的过程。美国作为先发工业化国家代表,其支柱产业变迁过程既遵循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考察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支柱产业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把握今后我国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
美国二战前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后期加强了政府的引导作用。1860年以前,轻纺产业占主要地位;1860~1900年钢铁、煤炭快速增长,并出现电子、化工和汽车产业;1900~1950年重化产值超过轻纺产值,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工产业迅速发展。二战后,美国重点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把钢铁、汽车、机电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970年以后,大力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如航天航空、IC、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1990年以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和其他国家相比,多数情况下美国没有具体的产业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产业发展毫无作为。事实上,美国政府角色之一是扮演生产要素创造者。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在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地进行大量投资,为了创造生产要素而不遗余力。美国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维系自由开放的交易体系。美国政府还在应对前瞻性问题的挑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险、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次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未来发展新能源和生物科技产业计划,也属于这一类行动计划。
变迁带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变迁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概括地说,主要有:
第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决定了一国支柱产业的大致范围。美国的支柱产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美国当前需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不同,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支柱产业主要是重化工业。当前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重化工业,而是指重化工业发展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能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加快机电工业特别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它们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
第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将长期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不管如何发展,农林产品特别是农业产品始终是其支柱产业之一。这和美国拥有大量的土地、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和美国不同,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在自然资源方面,而在人力资源方面。这就决定了在选择支柱产业方面一定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面前,我们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稳定外需,继续扩展国际贸易,把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只要我们有劳动力比较优势,我们就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第三,在某些时候,大国可以同时在许多支柱产业中取得国际优势地位。二战后的2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几乎在所有的产业中都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说明,大国和小国不同,小国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发展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大国则不然,可以在某些特殊时期同时发展许多产业。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生产力层次多的大国,因此,在现阶段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并不排除一些局部地区将其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并有可能在多个产业领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第四,大力加强国防计划和科学技术研究,将有利于一国保持在新兴产业中的领先优势。美国作为先发的工业化国家,技术驱动是其工业化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这其中,美国国防计划和科学技术研究立下汗马功劳。在我国工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的现实情况下,这种做法可借鉴。我国应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干线大飞机、航空母舰等前沿技术产业,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对国际机会的捕捉有利于一国支柱产业优势的培养和延续。美国成功抓住了一些国际机会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将美国有优势的产业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国内逐步衰落的产业在海外得以发展。90年代以来,一些本已在国内衰落的产业借助于信息技术,甚至重新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考虑将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去。
第六,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和顺利转型。当前在我国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使政府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生产要素提供者、竞争秩序的维护者、前瞻性问题的决策者角色,支持支柱产业顺利发展和转型升级。
延伸阅读
日本的工业结构演变进程
日本的产业政策占主导地位。
经济复兴时期(1946~1955):在保持农业和轻纺产业发展的同时,采用“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用美国援助的石油增产钢铁,用钢铁增产煤炭,并推动电力化肥等部门的发展。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1973):以钢铁、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为支柱产业。属重工化过程,整个产业实现了高级化。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70~1980):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日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转变时期(1980~ ):大力发展新兴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从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
韩国的工业结构演变进程
韩国借助国外贷款完成工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大力扶持轻纺、食品加工,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利用3.5亿美元贷款投入电力建材和化工等主导产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劳动集约型的出口加工业。利用33.8亿美元贷款推动工业企业的系列化和专业化。
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大力扶持机械、冶金、化学和电子等重化工业,确定了“十大战略工业”。
第四个五年计划:以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把外国贷款的67%用于制造业。完成了工业化的过渡。确立了支柱产业。
二十世纪90年代,韩国确定了20种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产业。
两者启示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第二,产业分工在经济全球化中变成了国际分工,产业调整不应局限于本地区、本国。第三,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需要将本地丧失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第四,利用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1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