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 瀚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他在生前,大家畏其威、服其机智、感於他的优礼,却没有人崇敬他的德性。
曹操在正史与野史之间,角色的定位差距很大,平剧舞台上更给他扮上一个大白脸;一代奸雄的形象,就此难以抹掉了。
若论文治武功,在三国之中,曹魏还是最成功的。曹操更表现出他多重人格和多方面的天才。曹操的天才和他的成功之道,以在识拔人才、善任人才方面,最显突出。
曹操用人没有地域观念,也不忌用降将,比较被后人诟病的,是他选拔人才,重才超过重德。
用人唯才,既往不究
他在几次发表求才令中,一再透露他用有才无德,不用有德无才之人的意向,他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昔伊挚、传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操很懂得鼓舞士气、收揽人心,当他打败袁绍、袁术,平定河北,公开表示:“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
对吸收人才,曹操是有计划安排的,开拓江山时,每征服一个地方,最急先的是发掘当地人才和吸收敌人兵马。透过他的智囊团的推荐,扩大延揽人才。
运用笼络手法,是曹操的专长。张绣在和曹操对敌时,杀了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兵败后,曹操仍坦诚接受张绣投降,张绣的部队增加曹军战力,在后来对抗袁绍时有很大帮助,同时张绣的一个谋士贾诩也一起归附曹操,成为他后来重要智囊之一。
袁绍的干才许攸前来投附,曹操听说,高兴得光着脚出迎。平定河北举行庆功宴时,门下通报大学者邴原来拜访,曹操来不及穿好鞋子,脚拖着鞋子迎接出去。不论是出自真情,还是作工,曹操这分重人才的表现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就任丞相之后,府下设东曹椽一职,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主管,派有名气重德行的文臣担任。曹操也赋予中央大员和州级长官推荐人才的权力与责任。他自己常向士大夫打听各地世家大族子弟中有无人才,也一再用自己的名义,邀请地方的硕德大儒出来担任公职。
曹操培养的部下对他的印象是:注重才干和对他的忠诚服务,并不计较过去的行为和仇恨。
不过,曹操是个慎思熟虑的精明人物,他的统御是恩威并用的。如果对他的尊严有重大挫损或者才气过于被他忌惮,都难有好下场。最能猜破他心意的杨修,冒犯他尊严的孔融、许攸,和他主张观点相左而又相当坚持的苟等人,都被他找借口杀了。
为博万世名而矫揉造作
对文人,曹操给他们相当的权能,任其发挥,也另布置一套特务系统,侦查文官对他的忠诚程度,相机操纵掌握。
军队方面,早期他采取优容笼络,权位稳固之后,他的近卫部队和兵团统帅都由亲族曹家和夏侯两家子弟担任。在军队中,有严密的监军制度,在军中设参军或护军一职,名为军事幕僚,实则这些参军、护军大都由曹操选派,暗中负有监督将帅任务。
曹操非常了解士大夫的正统意识,他接纳贾诩的“奉国家以正天下”建议,迎立汉献帝,使他一切的作为,都可假皇帝的命令行使,如人所抨击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手正统策略,确使许多重视名义的人易于被说服罗致;事实上,连和他对敌的刘备、孙权,也得时常向他虚奉的皇帝上表请封。
曹操自己也极想博得一点万世之名,潜意识中他以“周文王”自命,他虽然曾假客气一番,说过:“今欲使吾坐行西伯(周文王为殷商诸侯时的爵号)之德,恐其非人也。”其实他很自以为得人心、得天下之心,有如西伯的“三分天下已有其二。”
或许他的一切做为,过于矫情造作,并非出自诚心。他在生前,大家畏其威、服其机智、感于他优礼,却没有人崇敬他的德行。千秋青史,极少有人把他和周文王相提并论。甚至,连他的儿子曹丕追送他的谧号是“武”――魏武帝,那个曹操向往一生的“文”字,后来落到曹丕自己头上――魏文帝。
(周胜利摘自《谋略家的智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9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