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导力”可以培训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雨
一年多前,高盛公司前全球总裁约翰•桑顿怀着“到清华推动世界”的理想,放弃了千万美元的年薪来到中国,以年薪一美元受聘于清华大学,开设“全球领导力”课程,决心“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世界级领导人才”。如今“全球领导力”课程的第一批学员已经毕业,新的一批学员也将在9月份开始学习,那么曾致力于在清华“播下一种思想”的桑顿,如今他的课程效果究竟如何呢?他以及他的弟子又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讲座式的互动课程
桑顿在他的首批中国弟子眼中是一个睿智、务实、真挚的人。从2003年9月16日到2003年12月18日,他和他的学生们从陌生到熟识,这位有着卓越领袖才华的美国人以他的真诚与平和,赢得了学生的心。在清华,每个学期期末都有学生为教授打分的测评,桑顿是得分最高的教授之一,可见这位怀着远大理想的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
期间,桑顿曾邀请了多位商界、非盈利机构、政府的“领导者中的领导者”来给学员上课,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讲授他们对领导力的理解。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通过讲述耶鲁大学是如何全面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经历,鼓励清华学子:“作为领导者,要有冒险意识,要树立远期目标,然后不断地制定近期目标去一步步实现。”而微软公司中国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则用金字塔来比喻领导才能的培养,将领导艺术分为基础性才能、核心价值、优秀领导力、卓越领导力四个不同层次,强调了情商(EQ)和正确的自我定位对于领导人成败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全球领导力”为班上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同跨国公司的CEO、各国政要、NGO的知名人士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大局观大有益处。很多同学课后反映:这种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自信心的提高、使命感的增强……其中一个学员在期末总结中谈到:“回顾桑顿先生的课,受益最深刻的还是心态的调整。”
EMBA的学员刘卫平则说:“桑顿先生经常在课堂上强调:‘中国将在本世纪崛起,全球100多位顶级CEO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国家将来在世界上的分 量,要有使命感!’这也的确让我产生了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除了能为学生提供与全球知名人士对话的机会外,桑顿还尽力帮助每位同学,推荐他们到心仪的公司去实习、工作。他帮助想去投资银行工作的学生去了高盛银行中国公司;想去咨询公司的学生去了麦肯锡(中国)咨询公司;想做市场的同学去了麒麟远创中国公司等等。
生动化了的教学内容
桑顿在清华经管学院院庆20周年大会上谈到:“我的课程是一种形式的讲座,我对领导力的个人看法是:领导力原则上来说是一个永远不休止的问题,也就是在自我支持、自我了解、自我觉悟的情景下进行工作的。因此,领导人变得非常关键,他们每天必须通过取得的成就甚至通过错误进行学习,当然还有通过读书、思考、和同事讨论,乃至通过观察其他领导人的行为……我对学生说不要期待在课堂上能给你们任何答案,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能对你的思维起催化剂的作用。所以不要期待太多,如果能从一堂课上学到一件事儿就不错了。”
正如桑顿所说:“这门课并不能带给你任何现成的答案”,“领导力”的内化的确是非常个性化的,它对个体的依赖非常强,关键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思考、体会、领悟。因此每位学员的感受、收获都是不同的。
复制和推广的困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教授谈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改善和提高‘领导力’在企业领导人中有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然而在各类管理教育机构中,虽然也有类似的课程,但缺乏系统的、成熟的、成功的课程范例。很多人认为‘领导力’含有科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艺术。它可以‘学’可以‘悟’,但很难在课堂上‘教’。而桑顿先生却以其自身丰富的领导经验,并且邀请世界各地商界、政界、学界及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来到清华,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交流,分享他们的领导经验,实为一大创举。”
清华和桑顿的这一创举会不会引来其他商学院的效仿呢?当然,能有桑顿这样丰厚人脉关系而又愿意做客座教授的人毕竟非常少;而全球知名的领导者也事务繁忙,不可能经常抽出时间去讲学。因此是否有条件复制“全球领导力”还是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估还应该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也有专家对“全球领导力”的学习效果提出质疑。一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方面教学研究的专家说:“关于领导力学的研究,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产生权威的理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领导力’太具个性化,它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则是千变万化的,总有不能预测的情况。领导力学通过研究行为方式发现共性,用共性去引导行为。但问题在于各个学者总结的共性或许有交集,也可能是内容不尽相同甚至观点有冲突。”领导力的体现往往与具体的个人分不开,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使用相同的策略、方式对待不同的人,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更何况,现实中的“情境”总是由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充满个性的特点。
“这就是领导力学的困境,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谈,”这位专家接着说,“就‘学习’本身来说,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教学,它的好处是知识密度高、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但由于它是针对‘共性’的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位学员的特点,‘领导力’学习若采用这种方式,效果肯定不好;另一种则是选择一个跟你风格相似的、成功的领导者,长期跟随他、模仿他,这就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好,但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就‘全球领导力’来说,仅有短短14次课,很难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得到了多大的提高;听讲座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东西对他们有所触动,但是有多少可以真正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还是个问题。”
(方宇明摘自《经济观察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9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