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市辅具适配服务概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我国的辅助器具服务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模式也在逐步转型,从单纯的发放、配发,发展到以对残疾人进行一对一评估为基础的适配服务。专业化的服务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为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上海市自2001年至今,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方面,不仅有补贴政策支持,而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服务模式。本期我们和您一起走近上海市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共同分享其中的精彩。
  
  特色服务
  
  一、理念创新,受益面拓展
   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面的拓展,主要体现在3个结合:
  1.普惠+特惠
  分为普惠性质的全额性适配、特惠性质的补贴性适配和组合适配。
  普惠性质的全额性适配是指:6大类203种常用辅具予以免费适配;特惠性质的补贴性适配是指:6大类118种辅具,多为电动及多功能产品,根据残疾人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补贴适配。其中,组合适配的对象为重度残疾人或一户多残的困难家庭,经专业人员入户评估与家居无障碍改造相结合,为适配对象提供改善残疾障碍或生活质量的多种辅助器具。不同层面的适配服务,使残疾人普遍需求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得到了残疾人和家庭的广泛赞同。
  2.持证+非持证
  成人助听器配发、假肢与矫形器装配的受益人,从本市持证残疾人,扩展到持本市户籍的需求者。
  3.机构+家庭
  为使脑瘫儿童在最佳康复时期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实施 “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工程,即在机构训练的脑瘫儿童,可免费租赁训练器具到家庭。
  
  二、适配品种逐年增加,服务受益面逐年增长
  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品种已从2001年仅有的3大类8个品种,发展到 2010年的6大类352个品种。
  2001年至2009年,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呈跳跃式发展。服务资金从2001年的33.4万元到2005年的347.8万元,2008年640.2万元,2009年达到了1708.7万元。受益人次2001年4.6万人,2009年达到了8.8万人,配发件数从7.2万件达到了11.4万件。
  2008年开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服务,2009年试点实施“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等服务模式,辅助器具服务向人性化、专业化服务的转变。
  快速发展的辅助器具服务成为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三、2010年辅具适配目标
  2010年辅具适配品种达到6大类352个品种,除常规的辅具适配外,组合适配服务工作任务增幅较大,全市为1600人。首先在两个试点区进行探索,形成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适配服务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专业队伍参与、第三方评估的服务体系,使辅具适配服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经验一则
  
  融合 ・联动
  上海市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体现了“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融合了跨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体现了市级层面主导,区级层面配合和开展区域特色服务及多部门、多领域参与的联动,因此该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发展的潜力。如浦东新区在探索辅具适配服务模式方面有4个创新:
  1.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浦东新区在辅具组合适配和低视力验配中都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实时监控服务质量。
  2.政府购买服务
  浦东新区残疾人辅具适配评估和低视力验配工作分别委托东方医院和明德五官科医院操作,通过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既减轻了残联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工作质量。
  3.发挥专门协会的作用
  如参与制定辅具的配发标准及新产品研发,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和产品研发的针对性。
  4.优化配发流程
  在自主资金的使用中,首先进行需求调查,提前15~30天将订货信息通知厂家,签订合同,预付10%款项,部分产品由厂家直接发放到残疾人家中,在残疾人签收后,与厂家结付余款。
  
  讨论
  
  对优化辅具适配服务模式的思考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上海市对优化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工作提出5点思考:
  1.消除辅具配发中间环节
  消除辅具配送的中间环节,把辅具服务直接送到社区,送到残疾人身边。发挥街道(镇)辅具服务社作用,服务社落实专人接收辅助器具。本地生产的辅助器具由厂家直接配送到服务社,电动产品、康复器材等大件辅具根据服务社人员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外地辅具由市辅具资源中心接收后通过快递配送到服务社。
  2.提高助听器使用率
  采取集中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助听器调试和电池购买问题。集中服务由区(县)残联与助听器厂家安排定期、定点服务,开展知识普及、助听器验配、调试、电池销售等服务项目;日常服务由区(县)残联依托街道(镇)服务社建立助听器后续服务点,开展政策宣传、产品展示、电池销售等工作;助听器厂家提供全市助听器电池销售网点地址、联系方式和助听器厂家电池邮购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资料,在日常服务和集中服务点免费发放,并将上述信息在市、区残联和厂家网站公布,通过有效的服务,使助听器佩戴率和满意率达到90%以上。
  3.开展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和视功能训练
  借鉴成人助听器配发、0~7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器具进家庭和浦东新区助视器验配工作经验,选择本市低视力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医疗机构,开展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和视功能训练试点工作,探索合理、科学、规范的低视力助视器服务模式。
  4.完善辅具信息系统
  建立信息展示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不同残疾人群体、不同辅具类别的信息,从而分析共性、个性需求,实行动态服务、动态管理,为辅具工作发展提供信息平台。同时信息中心积极挖掘信息系统的潜能,如拓展个人网上或短信辅具需求申请,及时查询辅具配发进程等功能。辅具中心通过网络发布辅具信息、申请流程,短信告知辅具领取地点和时间等多样的服务方式。
  5.优化辅具适配模式
  研究更加简便、易操作、科学的辅具适配评估方法,使适配对象的筛选更加准确,评估方案更加合理。要加大对辅具服务队伍培养进度,着力探讨康复医学专业与工程学专业的有效结合评估方式,突破单纯依赖康复医学,工程学参与程度缓慢的瓶颈,努力探索更加优化的服务模式。
   (上海市残联供稿)
  
  适配服务
  
  生活需阳光 生命重启航
  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
  小朱和小傅都是靠父母推着轮椅和自行车接送上学。经过系统的、个性化的辅具适配服务,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自在洒满阳光的人生道路上自由地、坚定地前行。
  
  小朱,17岁,先天性痉挛型脑瘫,下肢屈曲挛缩无力,不能正常行走,长时间的跪膝爬行,膝盖已被坚硬的地板磨得伤痕累累。
  上学,妈妈推着笨重的轮椅接送,中午要靠妈妈的帮助才能如厕。
  辅具组合适配服务给小朱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适配了助行架,辅助小朱进行行走训练。
  适配了适合家庭和教室使用的轮椅,轮椅的转弯半径小,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自由移动了。
  适配了电动轮椅,上学的路上,小朱自己可以操作电动代步车,不用妈妈寸步不离地推他前行了。
  辅具适配服务,不仅使小朱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朱有了更多的自信,体会到了尊严和价值。
  
  小傅,21岁,1岁时脑外伤,致使左侧肢体肌张力亢进并瘫痪,行动困难,生活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小时候,小傅靠父母背着上学,长大了,他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大三的学生。然而那残缺的身体却离不开家人的照顾,父母双鬓渐渐花白,但还要推着自行车送小傅上学。如今,小傅在辅具的帮助下,一切都改变了。
  每每谈到自己获得辅具适配服务,小傅都有太多的感动,有了辅具的帮助,小傅更加自信,对未来的人生也充满希望。
  家居环境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楼梯、卫生间安装了扶手,浴室也有了洗浴椅,自理的空间越来越大,外出更方便了。
  小傅感言:辅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使用了系扣、穿袜、穿衣、穿鞋等生活自助具,日常生活也不用再依赖父母了。
  特别是这辆电动轮椅,减少了父母接送我上下学的负担,出门的机会增多了,让我更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社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8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