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惠荣
近年来,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转型期,在国际与国内、传统与非传统、自然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共危机的发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多元化、高频次、大规模、危害性大的特点,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强烈冲击着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政府的行政能力、公信力和合法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严峻的考验。
去年以来,在我国政府有力领导组织下,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效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蔓延等突发事件。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必须对危机管理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职能、更新理念,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防范和化解危机的主体角色,做未雨绸缪的预防员、科学决策的指挥员、防控有序的消防员、社会力量的组织员、权威信息的发布员和危机创伤的修复员,在危机管理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容而有效地应对与化解社会危机。
一、未雨绸缪的预防员
(一)固本思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危机的发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本质是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积累激化后,与各种突发事件相互作用,进而催生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状态。因此,如何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是危机预防的根本。各级政府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的基础上,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减少和缓解作为危机“导火索”的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发展。
(二)居安思危,建立危机防范体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具有前瞻性、主动性、科学性的危机防范体系,如同一道“防火墙”,可有效遏制和阻击危机的发生发展。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认识,依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应对危机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使危机防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认真落实防范措施,构建一套能够感应和预报危机来临的危机预警系统;要广泛开展危机教育和培训,通过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危机演习,培育和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
二、科学决策的指挥员
(一)迅速反应,准确判断形势
在危机面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及时地对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弄清性质,找准原因,掌握导致危机产生的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准确判断把握事态发展的方向,争取行动的主动权。
(二)沉着冷静,防止事态恶化
危机管理事关全局,关键在于控制事态的发展,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当民众在危机的重压下呈现出冲动、焦躁或恐惧的整体性情绪时,各级政府应当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不能自乱阵脚。要在组织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分级负责,各司其职,调动各种手段,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三)果敢决断,讲究民主科学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紧急性,使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成为危机决策的首要特征。各级政府应当本着“快速反应、以人为本、依法处理、科学民主”的原则,在准确判断危机形势的基础上,调动危机防范组织管理体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畅通信息渠道,全面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听取公众意见,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囊团”作用,使非程序性、权变性、博弈性与高成本性并存的危机决策科学民主、合理合法并切实可行。
三、防控有序的消防员
(一)临阵不乱,明确保护重点
在复杂而纷乱的形势下,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价值观念,明确保护重点,将保护人最基本的生命权、生存权作为政府危机处理的首要责任。同时,以“损失小利益,保存重大利益”为出发点,重点保护好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
(二)慎重权衡,决定轻重缓急
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政府在危机处理中,需要对危机的严重性、紧迫性及事态发展进行大致的预测和估计,分析潜在的威胁。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协助进行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评估,理清头绪,突出重点,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并启动相应的应急级别。
(三)防控结合,迅速启动“防火墙”
“防火墙”是包括应急预案以及各项危机决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控制危机事态扩散的强制性措施。当危机“火势”凶猛时,政府一定要按照预订方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防火墙”,对危机进行隔离管制,从容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方面,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消灭“隔离区”内的“火点”;另一方面,还要保证“隔离区”外的组织机构、人民大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持稳定,严防危机可能诱发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的发生,将危机的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
四、社会力量的组织员
(一)善于疏导,争取支持
坚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和暂时性,消除隔阂,增进了解,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集中民智,体现民意
善于集中群众智慧,采取公示、听证等途径,扩大群众参与度,使危机决策集中民智、体现民意。
(三)凝集力量,发挥效能
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核心,各职能部门、新闻媒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中枢指挥协调机构,确保在第一时间内集中充分的资源和力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以凝聚人心,团结最大多数群众,发挥群众的最大作用。同时,还要根据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必要时争取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国际资源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提高危机救治效率、降低救治成本,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
五、权威信息的发布员
(一)及时准确,把握主动
为控制公共危机事态、稳定政治局势、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政府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将公众最关心、最希望了解且有必要告诉公众的准确而权威的信息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新闻主动权。
(二)加强引导,注重实效
舆论是把双刃剑。在危机管理中,政府要努力扬其利、避其害,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水平,对社会危机的新闻发布严格把关,精心策划、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使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危机的妥善处理。
(三)善待媒体,密切合作
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与后二者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政府在处置危机时要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进行引导和管理,并注意树立媒体的可信度。一方面,借助媒体发布可靠的权威信息,保持社会心理稳定;另一方面,过滤不利信息,使舆论向有利于危机妥善处理的方向发展。
六、危机创伤的修复员
(一)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在基本危机现象消除后,政府应当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发展上来,合理配置资源,对危机造成的社会、物质、精神和组织等方面的破坏,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危机中的受害者进行医治、抚恤与心理干预,并对善后工作进行指导,促进经济恢复,减少人民损失。
(二)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危机中的政府行为进行评价,反思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今后防范危机的思路、措施与管理方法等,改进工作,改善治理结构,重塑负责、服务、诚信的政府形象。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研处
(责编/张立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4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