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春芳

  摘要: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制度设计,已经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着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内在的规定着对实行导师制的要求,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导师要担当的主要职责,这些要求与职责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完善的思考将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tutorial system is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system design, had already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the practice in each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has theoretical, comprehensive, the practical very strong characteristic, these characteristic intrinsic stipulation to is implementing the tutorial system the request, was stipul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 must take on the primary interest, these request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carry on the system design and the system perfect ponder to will adv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关键词: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
  key word: Tutorial syste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altyImplements
  作者简介:张春芳(1974-),女,河南柘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政专业特点的解读与对导师制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学科,从建立学科就有完备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有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是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都特点比较强的科学。
  理论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其内在的学科之魂。学科使命则在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性很强。这就需要导师制在学生的学业上进行综合的专业指导,导师制的老师对此有个高度的认识,引领学生对此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尽快从高中阶段转型为一个专业人的转型,专业老师和带班的辅导员由于专业有限,工作的具体内容职责的不同,不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认知,这是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个基础性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奠定基础的工作要有专业的导师担当。
  综合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大学众多专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专业,其基本理论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学科的。尽管它以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显然,导师制要在综合性的认识上,引领学生对本专业的宏观把握,同时它还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仅靠进行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培养,或者是仅靠课堂教学式的培养都是远远不够的。所进行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这种教育绝不仅是进行知识传递,而是比一般的知识教育更宽泛、更复杂的教育形态,因此,对教育者提出了比开展一般教育实践更高的素质要求。
  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贴近教育实践、贴近党的建设、贴近现实政治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学科,贴近实践是其重要的学科特。但这一点也是思政专业忽视的内容,许多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而要转变这一观念,真正把实践落实到实处的这些初衷,以期通过导师制的工作来切实的完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与实践性既需要专门的教师引导学生有开放的学科视野,既要坚持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也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锻炼,要牢牢把握实践性的学科特点,立足并依靠实践发展开展学科建设,不能脱离、超越实践搞建设、谋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的职责
  1、深化专业认知,建立专业自我
  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缺乏,专业兴趣单薄,学生陷入了专业认同危机,这一危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认知的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设置到目前的发展,专业课程比起其他专业来讲,非常广泛,因为广必然导致泛,也就是不精,每一科学生都接触到,可深入研究导致不精,很多专业浅尝则止,所以学生就不能知之愈深,爱之愈切,进而羡慕别的文科专业,自己谈起自己的专业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很可能是专业老师因教学计划设计不能充分做到的,而导师制应突出专业指导,来弥补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学生出现专业认同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迷失。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与渗透,使正在成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了倾向。这就需要导师制的导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立足专业理念,专业信念,把专业中的主要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抽象的、原则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具体的、分散的、生动的手段和载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业务中,生活中和头脑中,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从多元化价值取向引向正确的导向,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社会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目标与学生的社会目标存在差距。
  由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片面认识,他们往往认为看来,自己将来的社会目标,不能停留在“圣人”、“布道者”的社会角色,首先是物质的人,如果说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每个人是经济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他们你认为自己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会把当前的前途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业就是最大的利益,读书就是读就业,大学生毕业何去何从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他们把就业出路如当初的人才培养的设计的具体化表现在三个选择,其一是考研究生;其二是公务员;再者是中学教师,思政专业的毕业生会在毕业选择上产生路径依赖。然而这样的路径对他们来讲是有着与其他专业面临形势严峻的共性问题,同时又存在着固有的困难。

  因此,导师制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把专业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认识到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是一个不过时的专业,特别是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这门专业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的大学生对此并未能充分认识,这应是导师制中的导师重要职责,专业课老师很可能只传授专业知识忽视在此方面给的引导,所以学生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对此专业做出的非理性选择,大一过去后还没有一个自己将来的社会职业规划,所以导师制的导师应该把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划给学生专门的进行解读,使学生对此有个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把学科目标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社会目标,尽早的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目标以及职业目标的规划。
  2、重视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了清晰的目标,有了深刻的专业认知,为更够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持久的兴趣与因专业而形成的持久的追求,导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能力的锻炼,是导师制实施的重要环环节。正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之所以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实践证明了的最高成就理论一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想保持专业的魅力,以及保持学生对此专业不懈的追求,应该通过各种实践让学生感知这一专业的真实存在,感知这一专业的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主要围绕强化本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管理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而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其次;引导本专业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教学的能力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模式,很大一部分将来从事政治教学,但作为政治师范教学活动的训练,大部分学校没有纳入每个年级段的学习、培训课时,而是在大四阶段,才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很多中等的政治教学的教师是这样速成的,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方面的能力欠缺,这很不利于学生就业后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把师范素质课程作为四年不断的必修课,并要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个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讲好普通话,写好“二笔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能力,提高利用网络资料的能力,提高使用多媒体的能力等,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导师制全程负责的过程,专业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工作重点并不在此。
  相对于思政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社会实践更应是导师制的重要职责。许多学校在社会实践这个环节采取“放羊式”模式,寒暑假给学生布置社会调查的题目,不加以指导,不加以监督,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最后以一纸网上摘抄的调查报告匆忙结束。这种流于形式的社会实践内容无益于社会、无益于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失去了解社会,鉴证知识的宝贵的时间与机会,思政专业的实践工作应该最为整个专业的亮点,这如同在娓娓道来的理论知识中注入鲜活的内容。这个社会实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知识方面的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实践阵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当今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切身的感知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二;就业前的实践准备,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切实调查,与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组织加强联系,了解社会对职业和人才的需求情况,立足现实,尽早的确定学习的专业方向,规划自己的就业。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具体实施与制度完善
  有了上述的论证,具体还要靠具体的实施措施,把导师制落实到实处,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导师选聘。其次要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收集。学生资料的收集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和选择。然后;师生互选。由学生先对导师进行志愿填报,每位学生最多可选择两位导师,并服从调剂。由导师对选择自己的学生进行筛选。最终统一调配由职能部门负责。导师与学生一经确定后,一般不再进行变动。但每个学年结束时,可以重新申请调整。接着就要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导师的“利”:院系可以给导师记业绩点,发放导师津贴,导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以政策上的倾斜;从教学的层面说,在奖金分配、先进评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体现和肯定导师的工作。其次;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导师制的规范化管理。建议成立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制定《思政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条例》,建立“导师教书育人制度”,强化导师全方位指导的职责,使导师制的实行有章可循,不断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综上所述,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高校本科生教育与管理的一种较好的形式。但作为初探,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瓶颈”,将会制约导师制的纵深发展,如认识问题、经费、师资、评价、考评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逐步解决。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拟定实行导师制,本文尝试着做一个有益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l]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2]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黄志军.高校实行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