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加友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以及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确保实践教学富有成效开展的思想。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esent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exists,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needs to satisfy student's legitimate interest demand, enhanc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sympathy, as well as establishes and consummat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afeguard mechanism, guarante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 development the thought.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有效性
key words: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Valid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35135)研究成果之一。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但欠落实
目前,高校整体来说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按照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绝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也给实践教学分配了一定的学时。但在具体操作中,政策落实不到位,务虚成分太大,思想认识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师资培训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切实开展相关的指导、监督工作,开展与不开展、开展好与开展差一样。实践教学开展中老师的主观意愿起决定作用,有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和主观性。总之,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多走形式,落不到实处。
(二)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
目前,高校现有的资源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可参加到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以,大部分学生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导致参与热情不高,许多学生是为了课程的分数,才被迫参与一些实践环节的,加上现行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参与人数上,也不能得到保证,只有少数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很多学生只是通过抄袭别人的材料蒙骗过关。
(三)制度建设缺乏,工作易走形式
由于在观念、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加上实际的做法也很有限,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滞后,高校对实践教学要求不一,缺少严格统一的要求,资金、人员也不能得到保证,使实践教学组织不力,参与度小,缺乏必要的指导。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认同率率低,针对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实践环节的情况,老师往往采取灵活的方式处理,甚至弄虚作假,走过场,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让大学生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关心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论课产生利益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发挥在学习和宣传、领会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优势,及时捕捉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就业方面的信息,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与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灵和独立人格方面的作用。比方说,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就要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要,提高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思考领悟理论的精髓,学会用学习的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及解释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培养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1.以相关理论为指导
(1)“三体一要素说”、“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时代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信息的开放,灌输式、指令式思想政治教育已大失作用,人们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始重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体一要素说”、“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等理论。其中,“三体一要素说”理论认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互动“一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的结果。“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理论共同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2)无意识教育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以研究探索人的内心深层精神活动规律为目的。它先从人入手,而且从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的情感,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情感,然后通过抑制、转移、升华等中介环节“解除压抑”,引导人们将内心深处固有的冲动和心理能量向合乎人类文明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加以释放。(1)无意识教育理论是在无意识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它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能够有效地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
(3)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活动、传播规律的科学。传播学认为,传受的双方互动作用关系存在于受众问题上,注重受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其中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对接受信息的选择性。在实践教学中,遵循传播学的规律,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2.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在校大学生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是家里的“主宰”,他们乐于展示自我,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和民主,思想较活跃。实践教学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尤其是在生理、人格、社会化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作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2)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作用的发挥,对教育内容有分析和判定能力,并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能动地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认识人,了解人,把握人,绝不能忽视人,压抑人,贬低人,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想学生之所想,充分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开展各类各层次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大学生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人的主体性,而违背了人的正常发展规律。
(四)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操作典型。(3)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利于实践教学扎实有效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作风”之一。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有了载体,可发挥理论的强大作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实际,包括大学生的年级、课程、专业,以及当时的国内外大事等,合理安排实践的相关环节,使构建的模式切实可行。同时,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从设计到实施,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社会调研机构的实际,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产生更好的效果。
(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确保实践教学富有成效开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高校,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任务,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承担单位要根据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任务,做好指导、检查和督导工作,协调实践教学活动,条件成熟时,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开展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促进实践教学富有成效开展。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等文件要求,切实保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的相关经费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中列出,必要时,对于学生的调研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一些相对固定、有合作价值的实践单位,保证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注释:
(1)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70页
(2)李秀林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3)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载《思想政治教育(上半月),2006年第7期,第100页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2):116―118
[2]廖和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9):64―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