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小学的快乐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莉
一栋五层楼的崭新建筑矗立在绿色的农田中,红墙白瓦的大楼前,“躺”着一块操场,绿色的塑胶地面,高低杠、篮球架等一应俱全,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嬉戏。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三桥小学显得特别漂亮。
就在两年前,三桥小学还是一所校内建筑全部为D级危房的学校,教学楼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座两层砖房,教室门窗、课桌破烂不堪,更别提其他设施了。孩子们在教室里面上课,家长们的心都是悬起的,不少学生纷纷转学,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三桥小学在两年内便焕然一新,得益于沙坪坝区推行的城乡均衡教育政策。
沙坪坝区是一个基础教育大区,东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较好,而在位于歌乐山以西的9个农村乡镇,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差距较大。
为了盘活全区城乡教育发展“一盘棋”,2003年,沙坪坝区将西部农村9镇中小学教育,统一由区级统筹管理。将以镇为主管理的9所中学、41所小学(含村小),全部由区教委统一管理,从而结束了多年来基础教育管理“一区两制”的格局,在全市率先形成基础教育以区为主、全区城乡教育发展“一盘棋”的新格局。
在统筹城乡、均衡教育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三桥小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尽情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2005年7月,区里投入35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启动危改工程。去年9月,三桥小学的师生们高高兴兴地搬进窗明几净的校园,音乐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一应俱全。区里又追加投资150万元,全面改造运动场、伙食团,实施环境绿化等,这些工程已全部完成。
农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后,为了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育水平,全区在中小学之间实行教师顺向流动制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到边远或相对薄弱学校任教等制度。为了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全区42所中小学互相结成对子,在师资、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帮扶。三桥小学和处于城区的杨公桥小学结成对子。2006年5月,两所学校开展一课多研活动,即在研讨活动中,同样内容的课程,由两所学校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法,学生也采用不同的学法,从而比较教学效果,取长补短总结经验。两所学校的学生还经常互相参观,一起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同时,三桥小学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区教师进修校和西南大学的老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传帮带,在校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已超过50%。
5月24日上午,记者在三桥小学采访时,看到六年级一班的曾贞小朋友正随着优美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起舞。
“搬进新教室,高兴吗?”记者问。
“当然高兴了!”曾贞高兴地说,“夏天没蚊子,教室明亮了,有了高低杠、篮球场,学校更好玩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