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蔡康永情商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现代人来说,有两个“商”是重要的,智商和情商。
  最早被追捧的是“智商”。可偏偏智商似乎和一个人的天赋与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属于“过去”的事情,身处此时此刻的人们很难去改变它。所以,渐渐地,我们就远离了这个让“凡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概念,甚至更愿意相信智商高的人往往是木讷的、有怪癖的,有人格缺陷的,或者索性就是个“书呆子”。想想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谢耳朵吧,智商虽高,却承包了全剧中的大部分笑点,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了优越,获得了某种平衡。
  离开“高冷”的智商后,我们转而投入到了“情商”的怀抱中。因为,情商被认为是后天可以培养与提高的。所以,在现代人的语境中,“情商”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乃至发展到了因果颠倒的程度——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高情商的,一个失败者则是低情商的。于是,我们就很焦虑,究竟怎么修炼才能提高情商?类似蔡康永这般的,在《康熙来了》中被我们所熟识,在《奇葩说》里展现出高情商风采的人物,他的“情商”是否有“拿来主义”的价值?
  为他人,情商修炼的第一层
  蔡康永,一个在《康熙来了》里儒雅,却暗藏犀利的聪明人,他非常善于用温和的方式提出尖锐的问题,因为语气舒缓,用词得体,很难让嘉宾生气,即使面对尴尬,他也能用开朗的“哈哈哈”缓和气氛,这样的蔡康永,是很多主持人的标杆,他们羡慕这个敢对嘉宾任性,却又受嘉宾尊重的主持人。
  托近几年来知识付费潮流的福,能够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蔡康永说话之道的解读。那时就特别想知道,一个高情商的人是怎么说话的,或者说,怎么说话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笔者初听时,在见识到诸如《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赞赏,观察对方最渴望的部分》这样的主题时,会产生一个想法——原来高情商的人都更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然后指导自己的行为。
  问“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去回答,又要回答些什么。问“周末陪着家人孩子一起去迪士尼玩,是否觉得很开心”,则让对方可以轻松地与你交谈。
  即使大家都是朋友,饭桌上看着自己的手机,刷着朋友圈、知乎、微博,只能让场面越来越冷,从而不再有见面的冲动,最终觉得没有必要再见面了。相反,即使觉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依然愿意看着对方,那么气氛总会被调动起来,因为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关注和重视。
  浏览朋友的朋友圈,明知伙伴想要得到夸赞、羡慕或者“虚荣”,就是视而不见,乃至在留言中故意制造一个“车祸现场”,那只能使得对方不得不拉黑你。心有灵犀一点通,朋友抱怨丈夫又买了难看的包包,就赞美对方夫妻恩爱。伙伴轻抚耳垂,就惊叹她的耳环样式不凡。亲友主动说起自己孩子的学业情况,就“顺藤摸瓜”地详细问问考试成绩。那对方必然觉得你是善解人意的。
  这种状态在我们这个“自我中心”的时代中是弥足珍贵的。身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峰,我们更容易忽视时代对我们的赐予,而将“伟力”归于自身,坚信自己美好的生活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坚信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重要的,坚信自己的想法和才能是独一无二的。既然如此,也就不那么容易“纡尊降贵”地去主动适应、贴合和顾忌另一个人的标准、感受和想法。外显表现则是,要么锋芒毕露,要么“相敬如宾”。锋芒毕露背后是只求能够展现自己就好,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相敬如宾”的深层则是我有我的世界,不需要和他人有什么牵扯,自成一体。前者容易伤人,后者则仿佛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有高一的学生对我说,“你没资格和我说话,我不需要去上学,这是浪费时间。我有自己的追求,我现在正在做一款游戏,你懂吗?你会吗?”我只能说:“看来你的确非常有想法,愿意和父母详细说说你的计划吗?”“他们根本不懂。”学生的眼中充满不屑。他属于前者,锋芒毕露。
  也有大学生告诉我:“嗯,您说得很有道理”“是的,您说”“的确是这样的,我会认真考虑的”。一边连连点头,面带诚恳。唯独不关心具体的做法是什么,也不会有任何的意见和个人想法表达。这样的,属于后者,“相敬如宾”或者说是相敬如“冰”。
  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所展示出的“为他人”三个字就有了学习的价值。毕竟,既然是“自我中心”的时代,那么我不需要去考虑他人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感受,但周围人却应该多为我考虑。让我感到如沐春风。这样的人,我才更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说,情商修炼的第一层是“为他人”。这样的你,能让人觉得温暖而又舒服。
  做自己,情商修炼的第二层
  始终践行“为他人”三个字之后,的确能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友善的人际氛围。可时间一长,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需要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回到本文的开头,我们去追逐“情商”仿佛是为了成功,也就是去实现自己的某些目标。所以在“为他人”之后,下一步可以考虑个人的目标,也就是成功的问题。恰好这时,我又听到了《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
  也许是时间的积淀,也许是观念的升华,在这套音频专辑中,我听到了蔡康永的另一个关于情商的观点——做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不少“好人”。他们好说话,工作中无论什么样的锅甩给他们,他们都不会拒绝,任劳任怨;他们会妥协,生活中无论怎样不合理以及过分的要求,一旦被提出来,他们都愿意退让一步,甚至举手投降;他们更愿意牺牲。世界末日来临,诺亚方舟的船票只要别人提出恳求,他们也愿意贡献出来。他们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可能是你的父母长辈,也有可能就是你自己。
  他们是“好人”,这点无可置疑。他们让人如沐春风,他们让人感到温暖,他们让人心生感动,他们将“为他人”三个字做到了极致。可也许他们自己在夜深人静时都痛恨自己,不愿意接受自己,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
  如果高情商就是失去自己而一味地成全他人,我想,就没有人想要去学习如何提高情商了。因为这并不让人觉得快乐。而说好的成功呢?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都让出去了,这样的“高情商”倒是非常能成全他人的幸福与成功。
  正因为如此,蔡康永在201堂情商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标题——《情商高,才能舒服痛快地做自己》。原來是这样的,情商高,不是为了成全他人而“为他人”,情商高是为了舒服痛快地做自己。“为他人”是以我为主的“为他人”。为我愿意为的那个他,于是“为他人”;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气氛从而更容易地做自己,于是“为他人”。总之,什么时候,都不至于丢了自己。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小说《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在说到戚继光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位抗倭名将贿赂首辅、结交朝臣、甚至讨好宦官,让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赞美他是一个“好人”。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则是能够实现自己剿灭倭寇的理想。这是“为他人”,更是“做自己”。
  情商修炼的第二层——做自己,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了。不过意思知道了,仔细想想自身,我们能做到吗?
  活明白,情商修炼的第三层
  要“做自己”,显然就得先知道自己是谁吧?怎么知道呢?这个年龄的蔡康永倒还没有讲到,但心理学却可能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思路。
  回头看看自己的过往生活,想想自己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部分,比如你的孝顺,你的敬业,你的善良,你的智慧。再去勇敢地面对自己都觉得厌恶,但偏偏又属于你自己的自私、狡诈、贪婪、愚蠢。能见光和不能见光的你都真实展现出来,被你自己看见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自己是谁了。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生活,我们可以称之为“活明白”了。
  为了提高情商,我们要“为他人”,可却发现,高情商的“为他人”本质是“做自己”。可想要“做自己”,竟然也是千难万难,甚至会卡在第一步。“活明白”,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但偏偏“活明白”又是高情商且有丰富阅历者的专利。绕了一圈,看似毫无收获。
  其实不然,至少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了,不要走捷径,认真地活着,去经营生命的过程,这才是唯一有价值的事情。否则,所有的投入都只是在交智商税。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