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行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依据与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债权监管作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银行有债权监管的比较优势,也有通过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支撑和现实需求。银行应细化债权的过程监督,通过合理布局银行债券的期限结构,规划银行债权的集中度,提高债权的财务监管效应,实现对公司治理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银行管理 债券监管
  公司治理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公司治理的主体逐渐由股东,扩大到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全体利益相关者,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一时期国外的公司治理并不重视银行作为债权人的作用,治理效应也不明显,直到20世纪90年代情况才有所改观,银行债权监管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全球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已经趋于多样化,除了债转股等形成的对公司股权控制外,债权监管也成为一个主要的参与模式,银行不单为企业提供资金,还与企业形成密切的、甚至一体化的相机治理机制,通过短、中、长期贷款对公司进行监督,并与优质公司保持长期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现有法律未能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再加上公司治理理论发展滞后,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较少,未能提出一套可行的治理机制或治理途径等,我国债权监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很不充分。近几年来,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态势,也使得银行不得不考虑加强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管。因此,研究银行债权监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债券监管参与公司治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银行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依据和比较优势
  (一)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讲,银行通过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公司治理理论两个方面,前者从银行所具备的功能属性上阐述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必然性,后者则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论证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合理性。
  1.金融中介功能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展开,金融中介通过支付结算、资金融通、信息传递、监督激励等活动参与到公司治理中。首先,通过支付结算功能,利用现代支付结算系统,帮助客户完成货币的收付转移、清偿因交易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执行支付结算功能时,通常以公司的货币保管人、出纳或支付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其次,通过资金融通功能,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发放贷款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使银行有机会与公司发生密切联系,并对其公司治理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将通过分析得出市场利率、股票价格走势等有用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公司,帮助其进行投资决策;第四,通过监督激励功能,监控银行与公司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利益诉求不一致,所导致的公司机会主义倾向,激励公司尽可能从事符合双方利益的活动。
  2.公司治理理论。“股东至上主义”认为,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应当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对公司的经营承担主要责任。“股东至上主义”前提下的公司治理,主要目标是解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单独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将公司所有相关者,包括债权人、雇员等的利益考虑在内,并对其负责。由此,公司治理的主体扩大了,股东、债权人、雇员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其中,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
  (二)现实依据
  1.银行有动力和愿望参与公司治理。首先,银行具备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动力,因为银行作为公司外源融资方式的主要提供方,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背景下,可能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其次,银行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强烈愿望,因为银行在公司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从收益方面来看,银行作为债权人,当公司经营良好时,只能获得固定收益,但公司经营亏损时,则面临着不良贷款的风险。
  2.保障银行自身利益。首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16年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5 123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4%,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其次,银行债权人的利益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在现有法律规范中,虽然银行和股东同为公司的出资人,但二者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等的,股东享有剩余收益权和重大决策权。而银行债权人只有获取合约约定收益的权利,一旦经营者过度投资或者大股东非法分红,债务违约风险就会增加。《商业银行法》也规定,我国商业银行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投资,银行的利益面临被其他相关者侵蚀的风险,虽有破产保护,但也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作用有限。第三,除了债权人角色,不少银行在债市中还以承销商的身份出现,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承销债券的银行也会面临颇大压力。
  3.监管公司经理人的机会主义动机。狭义上的公司治理是依据企业的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股东、债权人由于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对经理人主观动机无法准确把握,监管力度十分有限,“内部人控制”现象成为常态,内部人通过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努力谋求自身利益,造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农,银行由于所掌握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其债权利益更容易受到侵蚀。
  (三)监管优势
  1.银行监管优于市场监管。针对银行监管和市场监管孰优孰劣的讨论,大多是基于对银行基础型金融市场(如德国、日本)和市场基础型金融市场(如美国)的研究。尽管银行监管和市场监管各有优势,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银行监管优于市场监管。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不同,银行以债权人的身份直接监管,其监管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是以一定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为基础的,银行可以代表股东和公司建立一種契约关系,并派驻董事对公司的经营运转进行监督。因为容易获得公司的相关经营信息,银行代表也会为开拓新的贷款业务和股权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2.银行监管优于股东监管。银行作为债权人与公司的股东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追求的股利分红,更偏好于高风险的投资战略,一旦投资失败,公司就会面J临破产清算的危险。而银行追求的只是固定回报,不参与分享利润,所以没有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动机。因此,银行会对股东的投资行为进行密切监督,防止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另外,尽管股东追求的是财富价值最大化,但由于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及其工作积极性需要较大的成本,并且监管的效率有限,一旦管理者的内部交易行为威胁到公司的生死存亡,银行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就激励了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并且在防止股东为高收入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方面,相对于股东的监督更为有效。
  3.银行监管优于其他债权人的监管。一般认为,银行作为公司的大债权人,具有内部信息优势,其监督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公司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信贷部门会执行严格的程序审查,贷款以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就受到银行的监管。银行会通过日常监测、走访调查或进入董事会等方式来获取其他投资者无法的得到的信息,从而具有了一般债权投资者所没有的信息优势和监督优势。与其他相对众多的单个贷款人相比,银行贷款的债权比较集中,对公司管理层造成的压力更大,监管更为有效。
  三、银行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
  (一)细化银行债权监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银行应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大原则为基础,建立了以“以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为核心的授信管理制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对公司的投融资活动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的监督。(见图1)
  銀行债权监管的事前监督,是贷款决策前对贷款公司进行的资格审查,目标是甄别公司是否存在故意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和业务前景,提供虚假信息等误导银行做出错误决策的情况;方法是审查公司基本资料文件,以评估其贷款资质和还款能力,对不同信用等级和盈利能力的公司,在利率、额度和担保要求等方面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
  银行债权监管的事中监督,是对公司利用贷款进行投资经营过程的风险评估,目标是解决银企间目标不一致、经营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的高风险投资可能对银行债权带来的损失;方法是高度关注公司等经营状况和管理者行为,一旦发现违约使用贷款资金,立即要求公司停止违约活动或者撤回贷款。
  银行债权监管的事后监督,是对公司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的评估,目标是判断公司持续的经营能力和对银行可能造成的损失;方法是实施破产、提高利率、豁免部分债务等。
  (二)合理布局银行债权的期限结构
  布局银行债权的期限结构,是指以债务到期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分配公司债务中短、中、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对公司而言,银行的债权结构表现为其债务结构,长期和短期负债会对公司债务成本、偿还计划、经营者个人利益、公司现期的现金流以及预期现金流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保持公司负债总体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短期、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有助于降低负债的代理成本。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为公司提供贷款时,需要根据公司的债务结构,考虑债权的期限配比问题,通过债权的期限结构对公司施加影响。
  1.银行通过债权的期限结构布局,约束或激励股东和经营者的行为。短期债务对公司较短时间内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即使总的负债并不是很高,若短期负债比例偏高,也有可能造成公司财务危机,尤其是过多的短期债务集中偿还,公司将面临破产风险。因此,良好的银行债权期限结构布局,能激励经营者合理安排投资活动,提高借款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限制公司经营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此外,将短期债权与公司特定的投融资项目匹配,鼓励公司通过短期负债展期,间接解决公司长期的资金需求问题,避免出现投资不足。
  2.银行通过债权的期限结构布局,能够有效接收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号,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不能准确识别公司质量的高低,但公司选择不同的债权期限结构,能够向外界传递公司信誉、财务和经营等方面的有效信号。如果公司价值被低估,则其更倾向于短期债务;如果公司价值被高估,则更倾向于长期债务。银行可收集公司对不同期限债务需求信息,判断公司的价值,有针对性地通过放贷活动,参与到公司决策中。
  (三)合理规划银行债权的集中度
  规划债权集中度,是指根据公司债权人多少及单个债权人所持债权份额大小,确定债权人集体决策的效率,及其是否对公司具有重大影响。从理论上来看,债权人的数量较少时,债权集中度就比较高,那么债权的监督效应就越明显。对债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债权人之间可以协调意见、充分沟通、统一行动,从而减少决策前的谈判交易成本,提高债权人在谈判过程中的影响力,甚至有能力设计控制性条款降低借款风险;贷款之后,大债权人凭借高集中度的债权拥有了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就可以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效应;一旦公司进行破产清算,大债权人也可以重新与之谈判,采取其他弥补措施。当债权人数量较多,债权集中度就比较分散,情况也就大不一样了。
  通常,公司经营不善面临亏损时,公司股东会通过卖出股票和调整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而银行想要从困境公司脱身就非常困难,此时即使通过破产程序实现控制权转移,银行也只能获得较低的清偿比例。此时,公司就会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依赖,银行也会因过多的不良贷款受到牵制,两者从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上升到了利害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会利用其比较强的谈判能力,实施可信的比较高的公司清算要挟,在事前、事中及事后严格监管公司的经营活动,防微杜渐,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
  (四)提高银行债权的财务监管效应
  银行债权的财务监管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公司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机制等方面施加影响。
  对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主要是指银行对包括重要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在内的重大财务决策的参与。主要手段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优序融资理论,突破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准确分析银行债权对公司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程度,利用公司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更倾向于首先采用债务融资而非权益融资的倾向,实现比其他投资机构更有效的监管。   对财务激励机制的影响,主要是指银行通过有效的财务激励手段,协调公司财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激励他们创造性地工作,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提高。主要手段是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设计。银行对公司财务的激励机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影响管理者的薪酬,即向公司施加债权的代理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对经营者的报酬造成影响,从而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第二,影响公司的投资成本:即让公司因为偿还债务的需要,而减少管理者可控制的自由现金流,提高公司高风险投资的机会成本,减少高风险投资发生的概率。
  对财务约束机制的影响,主要是指银行对财务主体的行为进行相应约束,消弭各方权利失衡对公司经营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通过授信前调查、授信中审查和贷后监查,对公司财务行为进行约束;二是通过相机治理机制,在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时,主动采取措施,迫使公司财务控制权向债权人(银行)的方向转移,对公司的财务结果进行约束。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银行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也是公司的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对银行利益的保护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利于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债权并没有有效发挥监管作用,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仍然比较弱。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是以金融中介功能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公司治理的非有效性决定了银行自身利益缺乏有效的保障,银行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有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愿望和现实需求。当然,银行通过债权监管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相较于市场监管、股东监管和其他债权人监管,银行的债权监管更具有比较优势。银行监管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银行可以通过债权的期限结构治理、债权的集中度治理和提高债权的财务监管效应,实现对公司债权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监督。为了更好发挥债权监督对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法律制度,营造良好法制环境。比如通过完善《公司法》、《破产法》,赋予银行接管劣绩公司控制权的权力,支持其进如董事会。
  第二,在金融业内做好防止金融风险的“防火墙”,适当放宽法律限制,允许商业银行持股,实行综合经营。
  第三,银行可以借助其丰富投资的经验和人才资源优势,向公司派驻董事,改组公司的管理層,达到改善公司经营的目的。
  第四,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切实履行贷款政策和程序,加强对借款人的跟踪和质量监控,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借款人违约的道德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32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