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阴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内外实践证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具有强相关性。改革开放40年来,江阴始终围绕产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区域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章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基于江阴产业结构的现状,梳理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江阴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长期积累的产业路径锁定等原因,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亟待进一步改善。
  1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结构偏重
  从三次产业比例来看,2016年江阴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54.5:44.0,二产占比明显偏高,三产占比明显偏低,产业结构偏重现象非常明显。从制造业内部。2016年江阴制造业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五大行业总量合计占全市工业占比超过50%。江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为44%,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的51.6%。而且,由于城市能级及趣味的的原因,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难度大、任务重。
  1.2  中间产品偏多
  制造业是江阴经济的支柱。2016年,江阴的经济总量中制造业占的比重超过55%。制造业内部的结构状况直接决定了江阴经济结构的高低。江阴制造业基本属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产品以钢材、纱、布、化学纤维、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而其下游的终端产品(设备)及其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终端产品中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偏少,核心竞争力较弱。
  1.3  产业布局偏散
  江阴产业发展虽然按照工业集中区模式进行规划布局,但也只是呈分散点状的布局,工业集中区外的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产业整合不够,产业链较短,缺乏终端产品,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新兴产业成份仍旧偏低。(2)企业行业分布面广、经济结构雷同、专业特色不明显,重复建设情况突出。(3)工业布局遍地开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1.4  转型动力偏弱
  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不少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在顺境面前不想转;悲观畏难,在逆境面前不敢转。不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欠缺,虽然也认识到必须转,但对于往哪转、怎么转、从哪里切入转、需要什么资源政策来支撑转等,缺乏思考和谋划,感到迷茫,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2  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2.1  加快改造传统工业
  傳统工业总量较大,是江阴经济发展的支柱,但装备、技术和产品优势不明显,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占相当比重。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是推进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以优化结构、提档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战略、集聚发展、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等为重点,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和经济效益。
  2.2  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依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将原来由资源依赖型的增长途径转化到以创新推动增长的途径上来,有效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的程度,实现资源的增值循环,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着力发展江阴有一定基础、有江阴特色、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的新能源、石化新材料、车船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
  2.3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江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江阴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根据江阴的资源优势与区位特点,江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为港口物流、休闲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
  3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鼓励企业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加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不断拓展市场交易业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信用征信机制。切实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申请资助、奖励专利、品牌、标准成果等工作力度,鼓励知识产权参与生产要素分配,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2  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导各创新主体在国内外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在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和购置安居房等方面享有规定的优惠和待遇。强化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跟踪考核,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新高层次人才的配置机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努力形成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受聘兼任技术和管理职务,实行兼职兼薪,使人才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3.3  完善多元投入体系
  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在加强总体规划、经费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整合、统筹使用各类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关键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优先解决市场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通过政府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各种资助、引资等途径,以及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风险与担保机制。在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保险服务支持的同时,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担保市场,逐步形成多种资本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种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推行担保机构之间的分保、联保等业务合作,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力度,积极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落实扶持政策,调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实行分类指导,对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加强上市辅导,对暂不符合上市要求但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形成“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格局。坚持境内外并举,稳步推进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
  3.4  加强软环境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打造“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務、强化市场监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上来。完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决策机制,通过信息平台等技术手段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保障企业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政府决策追究制度,推行政府问责制。将一部分专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转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优化服务能力。
  为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大了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平等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转换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家素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培,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2):5-15.
  [2]王晓雁.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为与不为[J].人民论坛,2018(3):106-107.
  [作者简介]吴颂华(1976—),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本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蒋光斌(196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本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57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