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巢湖湿地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用环巢湖湿地地区231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耕地面积、农户对政府补贴满意度等变量对农户是否增加农业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土地零散程度等变量对农户是否增加投入不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环巢湖湿地;农户;生产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45-03
  引言
  2014年,巢湖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合肥市的内湖,已经成为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合肥市人口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得巢湖面临的生态压力增大。近年来,伴随着湿地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过度围垦、面积急剧减少、湿地功能萎缩、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等。
  农户是湿地利用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会对湿地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农户生产决策(实质上是农业投入行为)是根据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变动做出的,其行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经营投入行为对湿地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对农户湿地的认知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卢松、陆林(2003)围绕湿地资源、湿地环境以及二者的综合等3个方面对湖区农户的感知情况展开分析。贺娟、舒晓波等(2010)从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方面对鄱阳湖区农户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最充分的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品,而性别、年龄、职业和总收入是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主要因素。姜宏瑶(2011)、朱红根、黄贤金(2018)等基于受偿意愿(WTA)对鄱阳湖湿地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周边农户环境教育、对湿地的认知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影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知。
  综合来看,目前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对湿地认知的研究,而研究农户生产行为对湿地的影响较少。本文在获取环巢湖湿地区农户調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因素,以期对湿地环境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一、数据来源
  (一)调查相关说明
  围绕分析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因素这一目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参考了汪维栋(2010)、卢松(2003)、李建国(2011)等人设计的问卷,初步设计了对巢湖湿地及其农户的调查问卷,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本文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比重、农业收入等。
  第二部分为土地资源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面积、作物类型等。
  第三部分为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意向,包括增加农业投入意向、对政府补贴满意度等。
  本文选取环巢湖散兵镇、槐林镇展开调查。调查组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25%。
  (二)样本农户特征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调查对象,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见表1。
  1.从受访农户的年龄分布来看,41—60岁的比例最高(63.2%)。其中51—60岁占样本总数的32.5%,41—50岁占样本总数的30.7%。这说明农户在外务工占比较大,老人和妇女在家耕种。
  2.从农户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不到10%,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占比达到90%以上。这说明在家务农者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也与农户的年龄分布特点基本相符。
  3.在家庭成员兼业比重方面,在25%—50%之间的占比最大,达到39.4%。这说明,家庭成员中,外出务工者较多,纯农业劳动者缺乏。
  4.在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方面,受访农户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主要分布在11%—30%之间,即农户家庭收入中有70%左右来自于非农经营收入。这比较符合农村家庭现有的收入结构。
  二、分析方法与变量定义
  (一)分析方法
  (二)变量定义
  本文涉及的变量含义及赋值见表2。
  1.个人特征
  本文选取年龄(X1)、受教育程度(X2)来反映个人特征。由于非农业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年长者缺乏竞争优势,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来获得家庭收入的提高。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经营活动,对增加农业投入越不积极。
  2.家庭特征
  本文选取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X3)来反映家庭特征。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该家庭越有可能增加农业投入。
  3.土地特征
  本文选取耕地面积(X4)、土地零散化程度(X5)来反映土地特征。一般来说,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增加农业投入的可能性越大。土地零散化程度用不相邻的地块数表示。土地的分散化可能会降低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4.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
  本文选取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X6)来反映。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会影响农业投入。
  三、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环巢湖地区231户农户的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结果见表3。
  1.农户的年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农户年龄越大,农户对农业投入越少,与预期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户年龄增大,劳动能力下降,增加农业投入的概率降低;二是家庭成员中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经营收入,对农业投入的意愿下降。   2.农户受教育程度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其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增加农业投入,与预期一致。在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增加农业收入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来提高产量以增加家庭收入;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则是运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业收入。
  3.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其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一致。这表明农业收入比重越高,农户越会增加农业投入。
  4.耕地面积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一致。这表明耕地面积对农户投入行为的重要影响。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的预期收益就越高,有效刺激农户投入的积极性。
  5.土地零散化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符号为正,即农户认为土地零散化程度越高,越会减少农业投入,但影响不显著。
  6.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农户对政府支持的感知度越强,越有可能增加农业投入。农户由于收入有限,他们非常渴望政府的支持。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环巢湖231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耕地面积、农户对政府补贴满意度等变量对农户是否增加农業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土地零散程度等变量对农户是否增加投入不具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含义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依托巢湖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立如蔬菜种植园、花卉苗木种植园、优质粮油生产区等特色农业生产区,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2.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多为年老体弱者,他们的文化程度低,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应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把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生产大户,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利用发展机遇,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的发展以及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的实施为巢湖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各项政策也使农民受到了实惠。环巢湖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引导社会各类主体支持,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汪维栋,程东来,李佑铭,等.湖区农户经济行为转变对湿地影响的研究——以湖北网湖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0,(23):172-176.
  [2]  卢松,陆林,凌善金,等.湖区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安庆沿江湖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3,(6):762-768.
  [3]  贺娟,舒晓波,于秀波.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资源科学,2010,(4):776-781.
  [4]  姜宏瑶,温亚利.基于WTA的湿地周边农户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4):489-494.
  [5]  朱红根,黄贤金.环境教育对农户湿地生态补偿接受意愿的影响效应分析——来自鄱阳湖区的证据[J].财贸研究,2018,(10):40-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