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和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快,金融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为了有效降低信贷风险,银行的合规监管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金融监管手段之一的非现场检查,对于防范风险则具有神奇的预警作用,这是一项有效的监测风险信号、确保金融行业合规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非现场检查 难点 策略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赋予了内控部门更大的责任,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内控资源有限的矛盾却日益突出,银行业务的网络化发展,使一些传统的纸质账簿和文字记录被磁性介质取代,监管人员已经无法得到传统的有形的问题线索;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监管人员在检查过程中,面对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业务数据,常常陷入“数据灾难”之中,耗费大量劳动,但收效甚微;而且,由于地点和数据的分散,作业流程难以回溯,因此,难以保证检查质量。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一种高效实用的应用系统,以改进现有监管模式,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和效率,非现场检查在这一网络技术条件下风险监控的新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与现场检查进行比较,非现场具有这样一些优点:首先,低成本、高效率。尽管非现场检查系统建构之初可能需要较大的投入,以更新设备、培训人员,但一旦进入正常运作阶段,其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费要比现场检查小的多,因此显得更为经济,也更符合以电脑代替人脑、以信息代替实物的发展趋势。其次,非现场检查有着很强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籍此对人员、业务实施经常性监管,特别是对风险性问题的监管。此外,非现场检查数据传递、微机处理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查结论的客观性,更好地体现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公正独立原则,有利于遏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违规现象的产生。
一、合规非现场检查的难点
(一)由表及里工作难度较大
单纯依靠静态数据资料,只能分析问题的表面,很难揭示问题深层次的内容。毕竟,纷繁复杂的现实尚不能为简单的“1、2、3”所全部涵盖,再出色的计算机语言也无法描绘这个多彩的世界,更何况这里所谈的最为摄人心魄的金融业务。要想全面的把握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仅仅依靠系统模型报送的若干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二)被监管对象责任性不强,非现场检查时效性差
非现场检查作为一种预报性系统,是一种时间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一方面由于各分支机构环节较多,对所要求数据从下到上的录入需要较长时间,待所需数据汇总反馈时,往往造成所反映的风险信息已失去时效性。
(三)系统数据单一、失准,检查效果不明显
在非现场检查中,如果不能辅之一些直接的查、访、问,对于有些问题就难于取证、定性,从而影响到检查的效果。尽管对数据质量、文本资料的准确度及真实性三令五申,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况且对于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也并非全部能反映在报表数据中。
二、提高非现场检查效能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控监督管理模式,增强检查工作的独立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要有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独立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因此,在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将非现场审计的要求、程序、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使非现场审计有章可循,各部门、分支机构都能自觉接受非现场检查和质询,并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和审计资料。同时建立工作程序机制,通过制定规范的非现场审计操作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保证审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报告和处理做到有条不紊、统筹安排。
(二)提升非现场检查的科技含量
(1)建立和完善内部网络。网络是非现场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非现场工作开展的界面。网络的延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为准确地识别、分析、判断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状况,保证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准确性,从而为审计计划乃至现场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因此,要加大对监督检查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建立和完善非现场网络系统,实现非现场工作的协同作业和资源共享。同时,增强网络的安全性,严格控制基础数据的形成和传输,利用数字身份验证、防火墙等手段保证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善性。非现场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是远程检查的基础,被检查单位及监督部门通过加密的传输通道来上传和接受数据。该模块将来自被检查单位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审计要求和计划、导入到监督部门的系统中,并经过处理和转化,形成便于检查人员分析和查询的数据格式。
(2)丰富、完善分析模型,实现非现场检查技术方法的模块化、规范化、标准化。分析模型,是要引入各种分析方法来考察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动规律,并注意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发现那些隐藏较深的问题。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优秀监督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之中,使之在全系统范围内共享,可有效统一作业标准,切实保证检查质量。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对比分析、聚类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
(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协调一致
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应相互结合,通过非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提供线索,同时现场检查又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佐证,相互交流,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非现场检查这种早期预警作用,将信息尽早反馈业务部门或监管人员。根据风险落实情况,再制定合理可行的检查频率。以此做到现场检查主要侧重于常规性业务检查,非现场检查侧重于风险监测、提出预警,防范于未然。
(四)实行非现场检查评级与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对金融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并考虑将有关评级内容向业务部门披露,积极推进业务整改及风险防范,进而强化业务条线部门自我防范风险的作用。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都只是金融监管手段,而金融监管本身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手段,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商业银行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由被动到主動的“遵守”游戏规则,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商业银行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缺乏这种意识,则无论现场检查多么频繁,非现场检查多么严格,也只能是事与愿违。反观,好制度产生的正效应同样难以估量,这两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这无疑将对商业银行自身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自发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永远追求更高的境界,切实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合规稳健运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9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