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灵活用工背后的经济逻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原本“默默无闻”的灵活用工近些年受到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是灵活用工市场的迅猛爆发以及人才市场就业观念的转变。
  2019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将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浮的大考。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净劳动力为89729万人,比2017年下降了470万人,自2012年起,已连续7年出现下降,7年间已经减少了2600余万人。
  净劳动力的持续减少,导致人力成本以每年超过16%的速度攀升,其结果便是社会用工难。CEIC宏观数据显示,2010年后,我国求人倍率(反映招人难易度)大于1且持续上升,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已然“供不应求”且情况日益严峻,亟待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挖掘劳动潜力。
  如何降本增效成了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此时,原本“默默无闻”的灵活用工便受到了热议。而随着灵活用工市场的不断繁荣,催生了一大批发力灵活用工业务的互联网平台或综合人力资源机构,在移动招聘领域及细分零工领域抢占市场。
  巨大的蛋糕
  灵活用工并非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实一早就有,只不过一直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但自从2017年年底开始,灵活用工一词就开始火起来了,究其原因是灵活用工市场的迅猛爆发以及人才市场就业观念的转变。
  汽车共享公司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曾说过,“我父亲一生只做了1份工作,我的一生将做6份工作,而我的孩子们将同时做6份工作”。
  灵活用工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对灵活用工有一些概念上的误解,认为灵活用工即打零工。其实这种解释比较狭隘,灵活用工不仅需要完成企业与人才的匹配,更多的是一种人力资源服务。以某服务平台为例,除了APP的匹配以外,还要提供撮合、入项、工资结算、财税优化等服务,同时也为自由职业者或兼职人员提供工资派发、“五险一金”代缴等服务。
  所以,灵活用工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服务行为,一种双边交易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对接。做灵活用工市场,如果没有后续的服务能力,最终只会变成流量的生意,逃不出“卖简历、卖会员、卖广告”的老三样,价值非常有限。
  CIETT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人力资源市场收入构成中,灵活用工占比高达70%,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人民币。在这样的趋势下,美国灵活用工人员占比达到35%,日本达到40%。日本与中国的人口结构相似,催生了Dip Corp。这家主打灵活用工的公司,从2013年到2016年,短短3年时间股票增长50倍,市值飙升至120亿元人民币。另一家公司Recruit,作为世界四大人力资源公司之一,灵活用工业务创造的收入已经占其人力资源总收入的51%。
  虽然,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还从未诞生过巨头,但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速度比起美国日本会更快,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发展空间巨大。如果说美国、日本的灵活用工是基于线下人力模式的传统 1.0 版本,那么中国近几年灵活用工的创业项目,一开始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2.0 版本了。中国劳动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其灵活用工占比才达9%,据估测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以上。
  《数字经济2.0报告》预测,未来20年8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在中国有高达4亿的劳动力相当于总劳动力的50%,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雇佣和灵活就业。企业也愈多通过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实现用工灵活化。
  灵活用工平台兼职猫的大数据调研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的灵活用工岗位需求增量指数相比2017年,从3.1上涨到了8.5,增幅达到174%,增速環比上涨了287%,是求职灵活就业需求上涨的2倍。大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自身的优化和变革,使得企业更多涌现出灵活用工应用需求,不少企业从各方面尝试着进行灵活用工化。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将加大力度关注扶持人力资源发展,包括加大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保障力度的三“加大”,同时政府将大力扶持新形态就业,关注灵活用工、灵活就业发展。
  人力资源行业的重要性在2019年更加明显,组织发展、薪社税、提高就业等关键词是2019年人力资源从业者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人力资源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也成为关键举措。
  逐渐高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灵活用工等形式来进行人员的优化升级,成为近年来企业用工探索中的一种形式。尤其是众多共享技能型平台的产生,使得灵活就业者的种类不断丰富,市场上灵活用工覆盖领域逐渐扩大。
  《2018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为716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7% ,而零工经济被看作是劳动力的共享正在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将近65%的HR表示,零工经济正在迅速成为企业规划的新常态;43%雇佣零工的企业认为,雇佣零工至少会节省约20%的人力成本;72%的企业则认为,零工或者自由工作者的技能为他们的团队提供了竞争优势。
  另一份国内某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布的《灵活用工业务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从行业来看,灵活用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12.9%)、互联网行业(11.2%)和批发零售行业(9.5%);从岗位上看,灵活用工使用率最高的岗位依次为前台(49.6%)、IT人员(46.12%)和办公室行政人员(45.69%);从地域上看,上海、北京和广州的灵活用工比例最高,全国一半以上的灵活用工出现在这3座城市(57.5%),其中,又以上海为最高(35.9%)。
  该报告显示,近七成(68.5%)企业选择在通用型岗位上采用灵活用工;而以往企业更青睐直接雇佣的专业型岗位,如今的灵活用工比例也已近半数(44.8%)。由此可见,企业对灵活用工的接受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灵活用工的岗位范围也在日益扩大。
  招聘公司米高蒲志(中国)董事总经理彼得·史密斯表示:“以前人们对灵活用工存在误解,认为灵活用工形式只存在于初级的事务型职位中,而绝大多数围绕着薪酬、职业发展和平台的担忧皆来源于此。”
  可最新调查却发现,企业招聘的灵活用工人才大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时甚至是领导层人员。调研还发现,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企业对一些专业技能的中高端岗位要求相对较多,需求量也比较大。
  事实上,中国产业结构变革正带来用工方式根本性变化。究其原因,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创造了一种更为开放的用工模式。“灵活用工”正在从基础岗位到高端岗位,从体力到脑力劳动转变。企业也越来越追求实效性。
  另一方面,管理学家陈春花曾在《激活个体》一书中提出,未来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服从和雇佣的关系,而是平等和合作的关系,这背后实际是个体价值的崛起。
  目前,“灵活用工”生态规模已经逐渐形成,其用工模式为企业带来更低的用工成本和更高的产能效率,未来10年将进入一个“爆发期”,这也将带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近20年的快速成长期。
  灵活用工是一个双边市场,看似是对企业的一种说法,但其实也是对人才的一种解放,虽然对很多企业来说全职有着必要性,但灵活用工为其提供了一种更自由的选择,随着服务平台的发展,通过灵活用工进行就业的群体,也将享有更多的福利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04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