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脱媒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研究自2006年中国金融脱媒加剧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是否畅通问题。在中介目标向信贷的传导过程中,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其传导渠道存在,之后建立VAR模型,综合冲击响应以及理论现实,发现M1、M2对信贷的影响渠道畅通,时滞分析M2向信贷传导更慢一些;在信贷向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发现信贷变化可以有效传导到实际GDP增长率。因此,在金融脱媒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仍然畅通,其主要作用于实际产出增长率。
  【关键词】货币政策 金融脱媒 VAR模型 信贷渠道
  
  金融脱媒指资金脱离了银行这个中介直接在市场上进行配置的现象。金融体制的变革、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逐渐显露。而银行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关键中介,金融脱媒后,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否还能得到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是否仍然畅通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所在。
  一、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
  信贷传导渠道强调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约束,主要包含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和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若央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银行存款增加、可贷资金规模扩大,进而使实际贷款数量增加。而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股价上升,企业净资产提高从而降低风险,银行放贷增加,投资的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增加。二、降低名义利率,增加了企业现金流,短期名义利率影响短期债务利息支出从而影响企业现金流。三、未预期到的通胀,而企业的债务合同一般是以相对固定的名义价格计算的,减轻实际负债,提高了企业净资产。
  二、金融脱媒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实证研究
  选择2006年1月—2017年12月为样本区间,使用月度数据。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用M1、M2表示;选取信贷为关键变量用LOAN(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表示;选择名义GDP增长率(由于我国不公布GDP月度数据,使用工业增加值月增长率代替),实际GDP增长率(使用CPI指数调整),通货膨胀率为最终目标,分别使用Y,RY,INF表示。其中,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为消除量纲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异方差对实证的影响,对除比率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其表示变为例如LM1。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数据平稳性,结果表明原水平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后得到平稳序列。
  (一)中介目标向关键变量信贷传导机制研究
  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M1和M2对信贷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研究M1向信贷传导的时滞分析,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将差分后的变量DLM1与DLLOAN建立VAR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AR根图检验,VAR模型整体具有稳定性,下文VAR模型均通过稳定性检验,不再赘述。为了进一步考察M1与信贷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引入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研究。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模型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响应,以此确定反应时滞,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来确定M1的冲击作用对信贷预测误差的相对贡献度。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信贷对M1的响应随着时间衰减,在第2期响应达到了最大值0.12%,之后逐渐衰减,基本在第6期后趋于0。M2向信贷传导的时滞分析,方法同上,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信贷对M2的响应是随着时间衰减的,在第1期响应达到了最大值0.47%,之后逐渐衰减,在第8期后趋于0。两者均符合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信贷的认知,M1、M2向信贷传导的时滞分别为8、13个月。
  (二)信贷向最终目标传导机制研究
  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信贷与最终变量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从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对信贷的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信贷供给的增加第一期名义GDP增长率响应为0,第二期下降了14.15%,第三期上涨了6.05%,上下波动,第18期后趋于0。信贷供给的增加第一期实际GDP增长率响应为0,第二期为1.69%,第三期达到峰值53%,之后迅速回落并上下波动,第21期后趋于0。需要注意,在数据处理时对信贷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因此53%没有想象的波动剧烈,比如原增长率为6%,此基础上上涨53%变为9.18%是有可能的。信貸供给的增加第一期通货膨胀率响应为0,第二期达到峰值为2.13%,第三期下降了1.76%,之后上下波动,第13期后趋于0。由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信贷对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稳定时达到3.23%,5.58%和0.22%,从作用初期到稳定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分别在第8,7,7期达到稳定。由此可知,信贷对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名义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三、结论
  本文研究金融脱媒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因此选取样本时综合文献以及中国国情选择中国金融脱媒明显化后时期从2006年起。在中介目标向信贷的传导过程中,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其传导渠道存在,之后建立VAR模型,发现M2变化的信贷渠道非常畅通,并且稳定贡献率达到将近50%。M1、M2向信贷传导的时滞分别为8、13个月,M2向信贷传导更慢一些。在信贷向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格兰杰因果检验其传导渠道存在。信贷向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传导的时滞分别为8、7、7个月。综合冲击响应,方差贡献以及理论现实,信贷变化可以有效传导到实际GDP增长率。因此,在金融脱媒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仍然畅通,其主要作用于实际产出增长率。
  参考文献:
  [1]宋旺,钟正生. 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1978—2007[J]. 经济学家, 2010, 卷缺失(2): 80-89.
  [2]王乃女. 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3]朱玲玲,胡日东. 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基于STVAR模型[J]. 宏观经济研究, 2014, 卷缺失(12): 86-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0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