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建设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认识存在偏差, 政策落实不力; 文化空间缩小, 文化品位下降; 队伍素质偏低,?管理机制缺位; 投入经费不足, 设施建设落等客观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村文化  新农村 作用 问题
   一、前言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地支撑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些目标既包括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 也包括满足其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政治保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农村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舞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首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树立和政权组织管理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农村建设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应现代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文化观念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关注集体利益和集体经济建设,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思想精神动力与政治保证。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农村发展进步的目的, 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只有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同时进步, 才能说在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而这都有赖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培养广大农民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思想观念,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各项发展紧跟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经济政策决策和科技进步。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积极性不高。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特别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4亿人口中有9 亿是农民,农民構成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影响和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乃至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必须具备城镇化的思想、文化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在目前的形势下, 只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才能为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中国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 没有农民的小康, 中国就谈不上真正的小康, 农村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 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 就应该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 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政策落实执行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农村干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 只认识经济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而对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方式,在思想上表现出不思进取。由于放松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人, 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并呈蔓延之势;有些领导干部从私人利益出发, 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之后, 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 农村文化建设较大的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结果难免走向背离可持续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人文环境为代价, 以大兴土木、拆拆建建的短期行为,来最快速度地体现其“直观、实效”的政绩效果, 以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豆腐渣工程来替代和掩盖农村群众的实际生活、生产水平, 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障碍。
  (二)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近十年来,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农村乡镇还普遍存在着没有文化站、图书馆或设施简陋、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而且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三)文化空间缩小, 有限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 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大部分农村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都改作他用甚至有的干脆就拍卖掉, 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昔日作为农村一种重要宣传工具的广播, 如今也名存实亡成了摆设; 农村原有的文艺宣传队、剧团等文艺组织, 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纷纷解散; 描写农村生活, 适合农民口味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越来越少。由于放松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人,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 并呈蔓延之势。一些农民缺乏正确的信仰追求, 精神空虚, 赌博盛行, 流氓恶势力增多, 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四)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缺位,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素质偏低,管理机制缺位。导致基层文化单位和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规范,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多头管理,出现互相推诿扯皮,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 这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农村普遍缺少应有的文化管理机构,导致不能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 农村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加上城市‘扫黄打非’力度加大,制黄贩黄的犯罪分子便转向农村,各种盗版书刊、非法出版物和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的书刊被人肆意兜售,各种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或被大量出租和出售,严重毒化了农村社会风气,诱发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发生。
   在文化管理人才用人方面,缺乏定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身兼数职,社会事务工作繁多,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思路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
   首先,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加大财政投入,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次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进一步加強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党中央的的英明政策的引导下,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追求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理想,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农村全面建设中去,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
  作者简介:杨正英(1966-),中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推广专业(二年制中专)。助理政工师、群众文化专业助理馆员职称。就职于勐捧农场文化体育广播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9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