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红梅

   摘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防止财政资金违规使用占用的一项关键措施,但由于财政资金涉及面广,管理比较困难,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又刚刚起步,缺乏相应的参考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剖析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為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县级;财政;预算绩效
   近年来,一些地区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政府收支规模扩大,然而,财政资金拨付单位项目后被挤占、截留、挪用、闲置等现象比较普遍,对项目验收及资金的监控通常都是单位报告及事后的审查监督,而且新《预算法》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较差,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较严重,对严重违规违纪问题、决策失误等因素造成财政资金效益低下的责任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所以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已迫在眉睫,它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财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措施。但在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阻力,与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部署
   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缺乏强有力的实施管理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大多数县级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机构是由财政部门设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财政内设的检查监督股室负责落实绩效监督工作,由于财政部门人员限制,一般配备3~4人,因受县级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匮乏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直接影响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二是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人大、政府、财政、监察、审计、项目单位等多个部门的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复杂的管理工作,现阶段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处于单一工作体系,没有明确具体的文件制度确定人大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按照其职能组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主体,未形成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审查、执行、监督相结合的协调部门工作机制,导致县级在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并未真正发挥“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作用。
   (二)绩效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预算单位对资金使用的绩效几乎从未关注,多年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更有一些单位负责人在预算绩效理念宣传之后,仍然不重视,认为是走过程,与部门没有关系,只关心项目资金是否安排到位,只要支出合理合规,根本不考虑资金使用的效益,一些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对预算绩效理念有了一定了解,但因县级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具体的实施操作流程不明确,主要工作依赖财政来完成,直接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展。
   (三)预算绩效指标设置与实际脱离
   绩效指标确定是县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虽然财政部、省市也出台了相关共性指标体系,但由于县级财政资金的复杂和多样性,又缺乏其他县级成熟经验以供参考,大多数县级预算绩效指标设定处于摸索阶段,指标设计比较粗放简单,县级一般也没有能力去研究适合本地区的预算绩效指标,基本上都是参照省市的指标体系,再加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县级对于新政策执行相对比较缓慢,大多数单位不重视,所以预算绩效指标设置主要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较少,工作流程、评价指标设计不明确,以应付上级政策,和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可操作性,缺少应用价值。
   (四)绩效管理技术力量较弱
   预算绩效管理专业技术含量高,县级又处于刚起步阶段,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再加上县级缺乏公信力和业务能力较强的第三方机构,而且聘请第三方机构无形中又加重了县级财政负担,所以面对这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综合性较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行县级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度很大。
   二、推进县级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明确具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是技术含量高,涉及范围广的一项耗时费力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根据人大、财政、审计、监察、主管单位、社会第三方机构等部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预算绩效管理从编制、执行、评价、反馈、运用等各环节所具有的特点,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多方联合的预算绩效实施方案,充分发动并利用各方力量,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责任,确保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运行, 使评价结果更具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制定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长期规划
   1.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第一、从中央层面完善《预算法》中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章节和条款,逐渐制定和完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真正使预算绩效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预算绩效问责制度,首先要建立对县级政府主要分管领导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管单位负责人预算绩效问责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负责人考核挂钩;其次,把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绩效纳入机关建设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和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对绩效评价优良的单位在下年度预算安排时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并对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全县宣传介绍他们的经验。对绩效差的安排预算时要从严从紧,对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利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追究责任。最后,打造阳光透明财政,建立多种高效便民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通过社会各方的力量促使单位增强支出绩效意识,提高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
   第三、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大数据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资金,聘请专业性人才深入单位内部进行相关辅导,提升部门对预算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提高预算绩效的编制水平,增强部门绩效意识。各个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均应落实到责任部门,每一个项目的使用效益和部门内部的执行、 监督情况等都应严格追踪记录,全方位地衡量部门绩效管理水平。    2. 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金范围较广,包含的数据信息量大,要求的相关分析追踪技术高,单凭人工根本无法完成,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等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技术,实现人大、发改、财政、审计、监察、预算单位、第三方机构等多个部门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益。
   3. 规范预算绩效报告机制
   通过明确具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文件制度,对于形成的绩效考评结果,相关单位如实向县级政府或上级单位以文件形式报告,向审计、监察等部门进行通报,真实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提出详细具体的整改方案,从而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设管理
   财政部或省财政厅通过对基层实际调研,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各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至于特殊的项目可逐步进行完善和改进,这样从上而下指标体系大致相同,方便进行考核管理。对于摸索阶段的县级预算绩效管理,依照各项目的不同特点,准确分析制定实际有效的方案,对工作流程、工作要点、工作细节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切实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有应用”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预算绩效人才的培养
   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预算编制、审查、执行、监督、评价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指标评价,还要了解部门职能、财务、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并熟练应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县级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绩效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从全县城内调集业务骨干充实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政策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引入社会公信力和业务能力较强的第三方机构。另一方面,对单位负责人和单位经办人進行培训,提高单位的绩效责任意识和专业业务素质,使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三、结语
   总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县级推进这项工作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必须在中央层面不断完善关于预算绩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省级财政不断研发统一具体的预算绩效管理软件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设,县级也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将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细节落实到工作实处,确保实现财政资金使用必问效,问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菲菲.浅谈如何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J].财经界(学术版),2017(24).
   [2]古炳玮.规范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9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