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业财融合激励机制构建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业财融合是企业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通过知识的共享、组织的协同、理念的融合等全方位的融合与协作,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业财分立的管理模式,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实施业务与财务相融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企业业财融合,需要营造有利于业财融合的文化氛围、构建企业业财融合的利益驱动机制、培养有利于业财融合的人才队伍,完善业财融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业财融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25日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业财分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加快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业务与财务相融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业财融合的内涵
   业财融合,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各部门主要是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通过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组织的协同、理念的融通等全方位的融合与协作,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为管理对象。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要求财务部门要全方位的参与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在事前要进行系统的财务评估和预测,在事中要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在事后要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传达给相关的业务部门,以便使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业务流程,进而提高业务水平。
   二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为实质。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职责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拥有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不同,发挥的职能不同。但知识和信息是可以互享和分享的,通过互享和分享可以发挥知识和信息的最大功效。业财融合实质上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通过互享和分享他们各自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共同创造最大价值的过程。
   三是以组织协同和理念融合为实现途径。业财融合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而作为企业的两大核心部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两者之间要改变职能分置、各自为战的状况,通过组织上的协同和理念上的融合,携手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业财融合制约因素分析
   现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业财分立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尝试推行业财融合的新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其推进的效果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制约业财融合的因素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是自觉行为的前提。目前,在企业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业财融合问题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具体来说,一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和推行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工使得各部门之间界限分明,形成了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势。除了部分管理者之外,绝大多数人对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缺乏正确的认知。业务部门的领导不会主动地向财务部门了解情况,财务人员也缺乏自觉主动的对于业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控的意识;或是财务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财务转型的必要性,但业务部门没有相关的需求和动力,对财务部门的监管不配合甚至抵触,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正常的协作,业财融合难以深入推进。二是角色认知不到位。在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下,需要财务部门对业务活动进行全程的监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扮演好服务者和财务顾问以及价值判断者的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角色认知的偏差,部分财务人员在参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固执己见,不能从业务部门的实际出发,对业务决策越俎代庖。也有的财务人员把参与业务活动看成是身外事,缺乏主动性,不能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得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二)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各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完善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是调动员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有效手段。现阶段企业业财融合工作的推行,还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支撑。具体来讲,一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导,缺少针对业务活动的绩效评价指标,业务部门在业财融合推进中发挥的作用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致使业务部门参与业财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还未构建起责、权、绩、利相统一的绩效评价考核奖惩体系。责与权不统一,绩与利不对等,责大权小,绩大利小,员工合理的利益需求得不到体现和满足,制约了员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评价考核指标的设计缺乏统筹兼顾。没有做到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部门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个人绩效与协作绩效的统一,对业财融合的推进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三)知识储备不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业财融合的推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业财分立到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创新,不管是对于财务人员还是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財务人员来说,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定位仅仅是对于经济活动的发生进行记录,财务人员主要从事核算工作,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扎实,但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缺乏业财融合所需要的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难以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就业务人员而言,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其只关注业务指标的完成,只重视“开源增量”的目标。不关注价值管理,不重视“节流增值”的目标。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财务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面对财务人员的监管,不能提供有效的配合,难以适应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要求。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业财融合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之一。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制约企业业财融合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如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等。
   三、企业业财融合激励机制的构建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设计。有效推进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业财融合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起来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活动具有约束、规范、引导、调控等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相互信任、开放分享、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为业财融合的推进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
   1、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从业财分立到业财融合的转变,需要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树立和强化合作与共享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取向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协调统一。企业要想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相互协作和配合,就必须要培养他们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为此,企业必须塑造企业的价值观,确立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共同愿景。同时,要加强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育宣传以及组织相关的活动,使企业员工认可并接受企业的价值观。一旦认可了企业的价值观,拥有了和企业相同的目标和愿景,企业不同部门的成员为了企业的发展,就会自觉自愿地分享各自拥有的知识,相互协作,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也才能顺利推进。
   2、营造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人和人之间如果彼此相互信任,就会在思想和行动上相互适应。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就会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行为。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不能相互分享彼此拥有的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配合与协作,除了他们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因此,企业要通过文化建设,培育员工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精神,营造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企业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组织联欢会、体育比赛、座谈会等方式,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强化其互信意识。同时,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对本企业的员工给予充分的信任,以自身榜样的力量,使企业员工信任领导及其他员工。当企业内部营造出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时,组织成员就会乐于与组织其他成员合作,从而推进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深入。
   3、构建开放分享的文化环境。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员工由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知识的分享和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一定的抵触,而一个开放共享的文化环境则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员工利益被分享的思想顾虑,可以激励员工之间进行普遍的、经常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开放分享的文化环境,可以借助于多种方式来实现,如不定期地举办员工之间的交流会、沙龙等活动,营造开放、轻松、自由的交往环境,让企业员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培养起共享、合作的意识和理念。
   (二)完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业财融合的利益驱动机制。利益是人活动的內在动力,人的行为都是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可以满足员工追求和实现利益的需求,对于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相互合作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
   1、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成为企业能否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进取心,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各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履行好各自职责的前提下,分享彼此的知识和信息,密切配合,携手推进企业的各项活动,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一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绩效考评体系要适应本企业的客观情况,方案的设计要兼顾不同部门工作的性质。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员工完成本部门工作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对企业整体效益所做的贡献。既要考虑员工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也要考虑其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二是要坚持公平公开原则。所谓公开就是要让每一个员工了解明确考评的政策与程序。所谓公平,就是要尽量避免掺入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做到客观公正,考评的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绩效。三是要坚持及时反馈原则。考评的结果要能够及时地反馈给每一个被考评者,以帮助其改善自己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沟通、奖惩、激励的功能。
   2、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企业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让员工参与到价值分享的过程之中,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可以鼓励员工努力提高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之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加速业财融合的进程。
   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包括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两个方面。就薪酬水平的确定而言,企业需要以科学的业绩评价为基础,根据行业的平均水平、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员工的期望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每一个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工作业绩相一致。就薪酬结构的确定而言,企业应当多方面综合考量,包括固定工资与浮动奖金相结合、长期利益与短期报酬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等。
   (三)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构建业财融合的人才机制。具有现代意识和素质的人才是业财融合实施和推进的主体,健全企业人才的培育和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为业财融合的推进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1、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内容。业财融合需要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人员,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这一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完善人才教育培训的内容,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的教育和培训。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在强化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强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培训,如业务流程相关的知识,投资理财和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等。对于业务部门来说,要在强化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财务和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强化其财务管理、成本投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同时,不管是对于业务部门还是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说,还要对其进行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和防范等方面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要对其进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和理念的培养。    2、健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要结合时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到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统筹,个人自学与师傅帮带相结合,日常学习与定期培训相补充,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协调,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统一,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
   3、健全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和政策。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型企业,为员工学习提供人、财、物等全方位的支持。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创新人才招聘制度和政策,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把高素质的人才吸引招聘到企业中来。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要完善职务、技术职称的评定、晋升制度和政策,及时地发现高素质的人才并把其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四)搭建资源平台,构建业财融合的资源支撑机制。企业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资源的投入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资源的投入作为支撑,企业的活动、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动力。因此,加快推进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必须搭建资源平台,构建相应的资源支撑体系。首先,要完善资金、设备等供给机制,为业财融合提供物质保障。业财融合推进的过程,是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因此,加快推进业财融合的进程,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制度化的方式,适时投入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如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活动经费等,为业财融合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其次,要构建数据处理系统,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业财融合的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数据处理系统,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和整合。通过该平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实现信息的适时的交换和共享,打破彼此之間的壁垒,相互提供支持和服务,携手推进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龙.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
  [2]方永梅.积极推进业财融合助力公司价值创造[J].中国总会计师,2017(11).
  [3]龚衍.业财融合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学习,2017(9).
  [4]洪梅.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初探——以J公司的实践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6(9).
  [5]杨璐.业财融合践行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
  [6]余海晴.组织间合作创新价值创造与分享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7]岳敏.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8]钟丽华.薪酬体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新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7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