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明确表示,我们必须坚决赢得反贫困斗争和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到2020年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为贫困人口提供低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扶贫效果和贫困地区金融业务长远发展的长期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可持续
1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前,我国金融扶贫工作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围绕“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户户有账户”的目标,到2017年上半年,基本金融服务基本实现覆盖。现有6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7%。贫困地区有县级金融机构6823家,服务网点45200个。部署atm机、POS机等自助设备160.42万台,金融扶贫基础工作明显。加强。二是贫困地区贷款有效增长。近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金融精准扶贫上先后推出了“双联贷”、“富农贷”、“强农贷”等信贷产品,以及“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平台”等服务新渠道;多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当地政府在探索林、地产权抵押、农机具抵押、保险保证等担保方式及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2 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2.1银行“直扶”模式
商业银行直接增加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倾斜,包括基本金融环境和信贷的建设。金融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在贫困地区建立POS机、转接电话、自动柜员机等设备,定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贫困人口的金融知识;信贷是向穷人发放经营性贷款并支持穷人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大多数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脱贫承诺和有效的脱贫手段,这种模式存在风险,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存在冲突。
2.2银政合作扶贫模式
政府部门的参与是财政扶贫的重要保障。由于贫困人口普遍缺乏有效的质押和担保人,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提供扶贫资金,以煽动小额担保资金。巨额扶贫资金将帮助贫困人口。
3 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大环境,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困难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资产质量面临压力,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家庭的贷款将更加谨慎,额外投资将受到限制。
3.2精准扶贫项目选择困难,运营成本高
一是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布局不完善,不可能全面覆盖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经济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由于贫困成因的复杂性和不同扶贫因素的复杂性,很难准确诊断贫困成因。二是农民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商业银行应当探索和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目标成本高,项目筛选困难,违约贷款难以处理。这是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本障碍。
3.3贷款门槛高,用途难管,贫困户难以全面覆盖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要求,对贷款目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要求贷款人提供收入来源、抵押物、担保人等贫困农户难以满足的详细信息。贷款的使用情况很难追踪。违约行为难以处理,容易产生坏账。在农业行为方面,截至2016年9月,农户小额信贷余额为922亿元,农村个体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为1000亿元,2012年分别为975亿元和352亿元。2012年,农村小额信贷比重为73.4%。2016年降至48%,大型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比重增加。贷款客户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风险水平稳定,但贫困农民的覆盖率却有所降低。
4 提升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政策建议
4.1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扩大资金来源,减轻银行资本压力
扶贫主管部门应当提供金融银行与金融精密扶贫基金通过发行特殊债券,提供再融资,和有针对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实施政策评估扶贫基金,科学设置贷款评估周期,以确保资金有效和充分使用。
4.2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对扶贫贷款实施差异化监管
监管部门应提高金融银行对精准扶贫贷款的容忍度,落实尽职调查制度;在不良贷款处置方面,简化坏帐核销程序,提高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自主权;对扶贫贷款和商业贷款进行约束和考核,扶贫贷款额度和比例不达标。
4.3推动贫困地区互联网金融建设
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支持,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知识的普及。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产品单一,不利于实现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覆盖。由于实体网点运营成本较高,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建设。通过金融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增加电子银行产品和电子银行渠道的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渠道产品的使用,极大地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務单一、农民生产、销售、渠道、结算等问题,也为贫困地区精准金融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4.4政府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
贫困地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保障体系薄弱,是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一方面,地方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需要增加信用信息的知识和担保知识的宣传。逐步培养贫困地区人民的信用保障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建立一个系统的信用体系和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许多国家探索建立农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农民档案建设和信用评级工作,引导农业金融机构综合利用信用评级结果,对评级结果实行差别化信用政策,提高信用评级。在贷款信贷的申请量上,创造信贷是信贷的积极激励氛围,同时探索构建一套“优惠+理解+救济”的信贷重建机制。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有责任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摆脱贫困。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努力提高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实施扶贫,创新金融资本投资模式,满足贫困地区脱贫的需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在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联合政府等金融机构,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张玉雪.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6(1).
[2]李国辉.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N].金融时报,2016-06-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