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与税收协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财务与税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程度也比较高。而采用何种方式对财务与税收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协调,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与税收协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税收;协调
  财务与税收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财务与税收无论是在学科属性层面,还是在发展目标定位层面,都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同的目标,行使不同的职能,坚持不同的工作原则。现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日益加大。故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的对财务与税收进行协调。
  1 财务与税收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1.1 纳税成本不断上升
  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会计与税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那么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纳税成本进行提升,具体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税收征收的层面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会导致税收监管部门在工作期间,整顿税收征收以及监管的工作强度加大。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也需要对纳税人提报的税收材料以及数据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进行综合的查证。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得税收征收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成本大大提升,从而导致税收征收的成本日益提高[1]。另一方面,从纳税人层面的角度分析,会计与税收法律之间存在了很多的不同之处,致使纳税人受到了多方面机制的约束和限制。而为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在遵循会计机制以及原则的基础上,又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那么就一定要在具体的财务核算工作以及税收工作开展过程中,强化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所以,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纳税人纳税成本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1.2 强化了涉税风险的提高
  在新会计准则不断实施以及执行的新时代背景下,财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并且也使得纳税人以及税收征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对立性越来越大,二者之间关于税收的出入差异性不断提高。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纳税人在某些非主观因素行为的影响下,使得税收征管部门对其产生了非法避税的误解,致使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涉税风险的加剧[2]。
  1.3 为财务舞弊以及偷税漏税等问题提供了契机
  当前,由于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以及实施,其与税法之间存在了很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存在,也致使一些单位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其实现财务舞弊以及偷税漏税等非法目的提供了契机。在具体的经营期间,单位或者企业利用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寻找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然后依照会计利润降解等手段,进一步对企业的应缴税额进行降低,从而达到逃税漏税的效果[3]。
  综合而言,为了可以最大程度的对财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降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解决措施,以确保二者可以协调发展,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提高。
  2 财务与税收协调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
  2.1 强化体系性与个体性的有效融合
  现阶段,我国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针对现行的会计准则以及税收体制,其涵盖了非常多的领域,并且涉猎范围也相对广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系正常运行。因此,在进行税务与税收协调过程中,应该将个体性的个别案例有效地融入到大体系中,以确保二者可以协调发展[4]。同时,在对财务与税收进行协调的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考量会计体系与税收体系的整体特点,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科学地剖析,综合地研究,进一步对二者需要协调以及保留的部分进行明确,保证二者之间差异的协调可以有据可查,尽可能地规避由于特殊因素所产生的被迫协调以及随机协调等问题。
  2.2 保证二者协调的公正性以及有效性
  任何一个国家,其税务制度必须严格依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进而让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企业投资信息以及财务会计信息。所以,在进行会计与税收协调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严格依照这一原则,保证在协调期间不会出现会计体系失衡的情况。同时,在实际的协调阶段,应该客观地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承认两者之间的差别。但是,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現人为因素而让二者差异性越来越大,以便协调得更加合理。此外,应该结合实际现状,制定相对统一的差别项目运行思路,对纳税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行明确,以确保体系的运行更加高效性且合理性。
  3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与税收协调对策分析
  3.1 确保能够满足国家税收政策以及日常税务管理的需求
  新会计准则下,在实际财务与税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同时也一定要符合日常税务管理需求。在具体阶段,针对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其除了要为财务信息的使用人员提供更加精准的财务信息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内部财务进行严格的管控,以确保达到内在控制职能的效果和目的。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阶段,应该强化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加大明细核算,除了要依照会计准则,对税收相关的经营活动项目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外,还应该在明细账目中,有效的将税收与会计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标注,以确保税务申报以及纳税征收的审核可以更加便利,进而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
  3.2 强化对涉税信息的披露
  现阶段,针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政策,还存在一些弊端,信息披露也缺乏健全性和完善性,从而使得会计不能够更加精准且全面的为税收提供信息支持。针对税收工作来说,企业不能够合理地依照信息披露,有效的将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到信息体系中,进而使得税收部门的信息获取成本大大加剧。所以,为了可以更有效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保证财务与税收能够协调发展,在实际的工作阶段,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涉税信息的披露,保证可以为税务的征收以及管理提供相对精细化的会计信息,让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从而大大的对税务的成本进行降低。同时,在对二者进行协调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差别是否合规以及差别的效率等进行科学的披露,最大程度地减少以及预防差异的不合理之处。   3.3 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差别执行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其应该依照所属行业的不同以及性质的不同,尽可能的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差别执行。比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公众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制上市公司必须严格地依照新会计准则,执行相关工作,依照相关的会计报告以及会计计量等手段,保证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精准性,进而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详细的信息,以保证其投资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而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不会涵盖股票发行等相关内容。故此,针对会计信息,只需要用于纳税就可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并且资金相对较少,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水平也不会相对较高。故而,在进行税收申报时,常常会为了满足税务部门的需求,而任意的在会计报表中添加内容,致使会计税收存在了较强的差异性。为了可以有效的对这一情况进行解决,应该依照实际现状,科学地进行调整,对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差错并且需要调解的内容等进行明确,然后尽可能的进行财务以及税收的差异性。
  3.4 强化对会计政策选择范围的把控
  当前背景下,针对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税收政策来说,其具有较强的单一性,模式相对较小。而对于会计政策来说,其确有非常多的模式可供选择,而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使得财务与税收之间存在了较大的差异性,矛盾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整改的税务项目越来越复杂化,使税收的成本大大加剧。因此,为了有效的对这一情况进行改进,保证税收与财务能够协调发展。在今后应该本着效率与成本的原则,如果发现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了不同之处,如偏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会对投资人的决策造成影响,那么则不需要对其精准性进行强调,以确保不会与税法政策出现相矛盾的情况。
  3.5 科学的对税收进行革新和完善
  在新会计准则下,为了让税收与财务能够更加具有协调性,在今后的发展期间,除了要采用科学的手段使会计政策配合税收外,还需要对税收政策进行科学的调整,保证财务与税收能够更加协调。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分析,明确二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结合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合理地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已经发布和实施的税收法规,其一般会涵盖很多的会计问题,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开展存在了很大问题。所以,在新税法政策颁布以及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会计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明确,然后结合情况,科学地制定解决方案。此外,在具体的税务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强化与财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保证二者能够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受到一些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使得财务与税收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税收工作的稳定进行和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了涉税的风险。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且合理的处理方案,科学的对二者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林宏.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分析及协调对策[J].现代商业,2017,22(25):125-126.
  [2]李晓霞.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与税收协调[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16):230-231.
  [3]肖向阳.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与税收协调[J].财会学习,2016,18(23):198-199.
  [4]趙晓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08):140-1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2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