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儿童绘本设计;应用策略
绘本又称“图画书”,是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的书籍类型。主要针对于儿童,是儿童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开端,也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绘本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传递的同时能提高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儿童阅读和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绘本更应该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
绘本的创作并非是简单的文字转述。而且以儿童认知、阅读学、教育学、视知觉、艺术设计等领域作为支撑。构建儿童传统文化认同及传承更需要上述相关领域的结合。当前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创作之所以处于一个瓶颈期,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在此背景下,如何能更好的找寻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创作的突破口,对于绘本出版领域和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都具有探讨的价值。
1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到“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并将其列为工程的重点项目,这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绘本不断涌现。一大波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礼仪为题材的绘本进入市场。看上去很丰富,其实是一个“搬运工”,徒有其表。为了凸显“民族的”还加入一些加入中国传统符号,例如皮影、剪纸、京剧脸谱等。一味的添加没有情感的视觉元素只会让儿童感到审美疲倦,无法让儿童产生认同感。
当前,纵观国内绘本市场,传统文化类儿童绘本出版率日益增长,不少作者,纷纷投身于绘本的创作中,因为涉及学科综合性强,交叉点多,所以绘本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文化价值和主流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当代传统儿童绘本存在的问题。
1.1文化价值取向的边缘化
文化的自信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未来模式一定是中国人的民族性表达,这源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另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毕竟是现代化诉求,一定要符合科学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孩子思维的发展模式,让他们认同接受,并能够喜欢的绘本文化。当前,很多绘本都以传统文化作为招牌,改编传统节日。风俗神话传说,起初确实吸引大批眼球,但最终都会被遗忘,销量堪忧,其原因是作者过度依赖于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是从古人的视角出发分析进行讲述的,对于现在的儿童是无法跨越的时代门槛,儿童很难理解,因为这些作品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和儿童切身生活联系到一起,没有真情实感。儿童很难被打动,这就是所谓的断裂现象。基于这一点,就需要对传统文化升级,重塑历史。将其从过去的时空环境中剥离,融入现代儿童的认知中去创作。另一方面,这种边缘化还反映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使传统文化在边缘游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对信息的传递也只是片面的。这极大降低了绘本的教育意义,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儿童对文化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1.2文本取向的偏差
什么是优质儿童绘本?答案可能不统一,但优秀的儿童绘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受儿童的欢迎,儿童可以认同的绘本读物。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教育,不仅要注意价值传递,还要进行教育传播。绘本要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从文本入手,现在市面上一些绘本文本取向发生偏差,受知识本位思想干扰,被用于传递知识的有力工具。忽视绘本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其主要表现在,成人主导观念的制约,文本组成结构矛盾的制约。对于绘本的创作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绘本的服务对象是谁?当前一些绘本创作并没有考虑绘本使用的主体,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一味的将其发展成为教育实施的工具,这就是成人主导,为了迎合教育以受授知识为中心,不顾选题是否有价值,文本结构是否合理?图文匹配是否生硬。对于优质的儿童绘本的判断已不再局限于“美丽”或者“可爱”。绘本所强调的是价值认同和接受,并不是浅层次的搭配。只注重成人视角中的传统,而创作出的绘本偏离儿童的普遍认知,不符合儿童天性及兴趣需要。只考虑教育的传授,不考虑儿童的文化认同,这将为功利主义思想的萌芽提供了温床。在利益的诱导下,肆意创作,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创作大批儿童绘本,会弱化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信息,造成绘本真正价值的丧失。
绘本如果想要有效的传达传统文化价值,一定要有合理的文本组成结构,主要是文和图的搭配,图可以说是绘本的生命,但市場上大部分绘本文字篇幅过大,压榨了图发挥的作用。文字过多,不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难以理解绘本故事内容,需要家长辅助,影响儿童求知心理,逐渐丧失兴趣,其次儿童是通过想象来认识世界,可以通过图画去想象看不到的传统文化,促进大脑发育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图的合理性关乎整个绘本价值取向,关乎于绘本的价值传递和实现。
2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文化转译是创作优秀传统文化儿童绘本的前提条件。这离不开对文本主体的分析,创作以儿童为主体的文本内容,就要充分了解儿童的阅读认知过程及各种心理和生理特征,只有了解受众群体,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绘本中去。儿童的年龄阶段不同,其阅读认知及偏好也不同,据统计3-6岁儿童诗绘本的忠实读者。文本主要研究3-6岁儿童的发展及阅读认知特点。
3-6岁儿童(以下简称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习模仿创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一个图形一个色彩,都可以引起无意注意。并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符号进行表现,这一时期是培养自主阅读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认知世界和世界产生互动。他们可以接受、领悟图形图像,但缺乏感知目的性,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根据以上3-6岁儿童特点,对传统儿童绘本提出以下策略。
2.1以儿童为设计出发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绘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元素,如何将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图文表达出来,让儿童认同,感知其存在的魅力,是绘本设计师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大众应该转变观念,儿童绘本的接受对象是儿童,成人世界的儿童观会影响绘本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儿童独特心理审美及文化能力,以儿童为立足点,贴近儿童生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实现;其次,要尊重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1)感知领悟理解能力;(2)审美能力。3-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活,重视具有相对具体性,何不可逆向自我中心主义,在对传统文化的采用上,要搭建起与儿童认知的桥梁,要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上进行翻新,以儿童视角进行重新编写;最后,设计元素不能表面化形式化,应了解他们的情感,寻找传统文化元素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做到文化融合,行知结合。
2.2绘本形式多样化表达
“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好奇获得经验。如何将丰富且复杂的传统文化有的放矢的呈现在儿童面前并让其认同并喜爱,是传统文化绘本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儿童对绘本的关注度从图画开始,逐步转移到文字,图画简单纯洁,富有趣味,文字精准利落,是处理图文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次,儿童在阅读时会通过触摸感受不同的触觉体验,不同的元素,材质会有不同的新奇的愉悦之感,这种感觉会引起儿童的注意,同时加强儿童的阅读兴趣。近年来已有很多儿童绘本在视觉触觉上进行突破,比如3D立体书西游记,将故事内容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吸引儿童主动去探索和体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实际上我国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很强的,如皮影、扎染、唾液等,如将这些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绘本内容和材料相结合,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到传统民间艺术,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艺术的奇妙。
3结语
古人云“蒙以正养”。儿童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绘本是启蒙幼儿教育的最有效方式,要打造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将浩瀚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绘本中,实现双效,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要从形式与内容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而不单单讲述文化,要让儿童得到认同,并且使儿童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加以记忆储存,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进入儿童生活,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与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8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