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创新视角下从科研项目管理出发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靈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实践者。文章就目前我国企业在研发项目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研发管理提出些许建议。我们所强调的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科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高新科技企业,离不开高质量的研发成果。如何提升科研项目的管理,满足技术不断的高速发展,满足精进的技术进步要求,进而提升企业科研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科研体制,将管理的创新与科技的创新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理念调整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丰富管理工作经验、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用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建立高效、高回报、高标准的科研项目,防范风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
   一、我国科研项目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项目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公司作为中国的高科技领先企业,从1987年成立到现在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一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领域,有45%的员工投入研发工作。华为向我们证明,只有静下心来做研发,企业才有长远前途!但是还有很多企业虽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成功率却很低,创新绩效不高,给企业带了很大的损失。追其根本,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技术要素,而忽略了与技术要素相关的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否可以为科研项目的有效落地提供相应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的组织创新,巩固科技成果,让科技成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在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9】8号)中提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强化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不够,管理僵化
   研究项目未经科学的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少管理创新的精神,对科研的人力及资金投入较少,只重视初期的研究和设计阶段,对产品与公司的战略缺少统一规划,方向不明确,没有清晰的思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过于盲目和片面,闭门造车,没有发展核心技术,或对核心技术的缺少远景规划,难以达到多专业融合发展。
   (二)科研项目管控不严,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评审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控制流于形式,项目监督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统筹,责任不清晰,遇事相互推诿,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评审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研发成本过高,预算流于形式,且存在舞弊或研发失败的可能。
   (三)科研项目流程混乱
   部门数据信息传递不畅,项目流程浮于形式。研发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项目审批缺乏专业人士监管,责任不明晰,研发人员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存在局限性,导致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企业错失商机,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
   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不足,保护措施不力,没有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没有把已有的技术通过改进应用的新的项目上,或者研发的项目缺少长久创收的关键点,成本效益比低。
   (五)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没有相应缺少对科研信息的保密措施,导致产品信息泄密;产品研发成功后,没有尽快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易被竞争对手利用。
   三、如何提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一)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水平
   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确定战略方向,完善创新激励措施,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和完善措施,将企业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融合,形成从管理到研发,从开发到市场均以将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提升企业科研能力、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1. 以战略的眼光做科研,用科技实力推动企业发展
   以联想的“技工贸”发展战略为例,联想研究院依据自身的企业愿景,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三波战略:第一、个人电脑:持续创新,为PC加入智能和云服务;第二、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打造新的增长点;第三、新型智能终端:通过“设备+云”服务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一个企业确定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相一致的技术开发目标后,研发目标就更为明确,企业可以集中自身优势,以确定的某一个点为核心,在保证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避免因盲目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完善创新激励措施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杰克·韦尔奇曾说“员工工资最高的时候,企业成本最低。”完善创新激励措施,以提高人员开发创造的积极性。根据企业及员工情况提供物质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研发奖励等多重激励方式。华为就是通过将98.6%的股权留给员工,将利润留给员工,这也成形成了华为的向心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一定要将所有的奖励措施及时变现,这样才更能给予员工足够的满足感,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    (二)加强科研企业项目管理控制
   企业应建立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导的组织战略,建立一套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科研项目流程的全过程控制,在关键节点设立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与财务信息管理理念引入科研项目中,建立多样化的研发管理标准和科研开发流程。
   1. 科研项目前期立项应关注的重点
   (1)科研项目应执行立项审批制度。企业的研究人员提出研究申请建议后,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充分收集信息,对研究的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及科研成果预期做科学而充分的论证后,确定研发方向。确定是做一项新的科研技术开发,还是在现有技术上,研发一种新的产品。企业管理层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确定产品研发战略和产品研发计划,合理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出现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企业可能承受的风险区间,规避风险的同时,避免因创新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
   (2)研发经费及研发时限。科研项目立项通过后,企业应着手筹备资金,确定研发经费的来源及经费支出限额,及时编制研发项目预算,依据成本效益原则确定研发时限,避免研发周期过长,在这个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错失市场,研发以失败告终。
   (3)明确研发人员相关职责分工。企业可以建立一支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的产品开发团队,将研发任务分解,确定项目负责人,并根据任务的性质、范围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层级的工作内容、成本控制职责和权限。
   2. 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
   通过技术管理体系来保证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完善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开发设计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立项开始时,就应分别从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从产品、竞争分析、研发计划(项目时间安排与资源需求)、财务计划、风险评估、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充分考虑成本效益。一个产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进度、质量和最终成本。内部控制从几方面来落实效果:制订为实现成本目标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监视和计量成本控制指标的执行结果;识别和分析成本差异原因,编制和实施应对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研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研发项目预算审批制,在确保研发项目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做到节约,如需调整,应视调整情况,重新修订预算并审核。
   其次,从研发人员配备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将产品开发设计划分为一系列便于管理的阶段,并在相应的阶段设置考核和评估,避免研发成本过高或研发失败。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指定某一部门的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最好选开发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因为他们最了解产品开发状况或更了解客户需要,尤其在定制开发项目中,产品经理能更大程度上确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研发状态,我們把研发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立项阶段:由项目责任人提出产品需求,由相关部门初步审议后根据业务目标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计划书、商业计划,进行研发任务分配,确定研发责任人、参与人员及岗位职责。
   (2)产品设计、初步制板开发阶段:产品制板环节是反复测试的环节,确定技术可行性,提交概要设计说明书,产品设计图纸等。在这个环节,需要技术人员投入更大的精力,是新技术新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最能直观地感受出产品实际的可操控性,也是决定该产品未来成本支出的关键环节。因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应对公司研发出的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进行阶段性评测,确定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对新产品的未来市场做出合理预期,以便及时调整。
   (3)产品调试运行:产品调试环节决定着产品上市反馈好坏。细节决定成败,应在调试环节进行多类别测试,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
   (4)产品发布:产品发布后,研发及生产团队应对产品市场反馈做出分析,为下一步研发确定方向。
   3. 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实施方向
   全面深化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研发的步骤设置相应的评审机制,选取独立于研发团队的评审岗位,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类风险的形成与演变。比如在方案初步设计结束后,通过内部评审机制来确定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参与内部评审,了解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评审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工作台账、日志、技术工作交接底稿等确保研发资料、科研设备的完整,后续技术调整时有据可查,信息连贯完整。
   (1)研发方案设计环节。评审时,不但要从开发用途上分析,如可以给现在产品带来哪些效益,或该技术可能从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还应评估技术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及解决方案;研发可能支出的成本,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评审结束后,要出具《评审报告》,并由项目经理、责任人、评审员及负责人签字,确定研发项目是否具有进一步实施的必要性,或者方案是否可行。方案通过后,对任务量进行评估,确定投入时间及研发目标,资金预算,编写《立项报告》项目正式立项研发。
   (2)方案设计评审。企业应在《立项报告》中预计项目的阶段性进度,在每个阶段节点由设计部门或相关项目组成员进行内部阶段性测试,在项目方案设计环节基本结束,项目组成成员应交方案设计图纸及方案说明资料等交由部门经理审核,报分管管理层,并组织开展方案评审会。由各方面优化修改后方案经由项目经理、责任人及分管领导确认后,管理层下达《产品开发任务书》,表明同意试生产,进入制版环节。
   (3)产品制板开发环节的评审。产品制板环节直接体现新技术是否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及产品上市前的最终成品状况,是评审的关键环节。项目负责人通过试运行后,在样品达到《产品开发任务书》的要求后,应组织发布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的可使用性、可靠性、客户需求对比分析、研发费用支出及新产品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项目是否可行。评审人员应该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由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是否进一步生产做出评审决策,及是否有需要整改的事项。
   4.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保护
   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是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的产物,一个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反映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这也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条件之一。企业应该对专有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代表着该项科研成果成功,科研的精益求精是高新企业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提升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水平
   管理应该是从始到终的一个过程,做科研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属于全流程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科研项目投入越来越多,科研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光靠人力很难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精细化、过程化的管理,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采取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必然趋势
   四、总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科研项目应该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科研项目成功与否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充分体现,企业应建立健全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确保研发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定期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莹莹,周禹.中国创新模式[M].漆思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白春礼.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M].外文出版社,2018.
   [3]汪礼兵.研发管理破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4]刘座铭,高长征,夏善磊.科研项目及业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开发与应用,2017(18).
   (作者单位:北京讯威安通无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