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假装游戏行为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户外空间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儿童的游戏语言,探寻户外儿童游乐设施有助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设计元素,以促进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文章通过对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在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中,造型简单的抽象形状能较好包容儿童丰富的游戏主题,与儿童身体尺度相宜的可操作性设施构件有利于儿童即兴创造游戏情节,高低起伏的场地空间能帮助儿童进行游戏场景的切换。
  关键词:儿童;假装游戏;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创造力
  中国分类号:TS9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59-02
  1 户外儿童游乐设施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创新型社会,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率先考虑了利用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对儿童的创造力进行有效促进,倡导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进行设计,使儿童在探索游戏方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相对而言,国内现有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都是从成人视角出发,很少考虑儿童的兴趣所在,从而导致其玩法单一,限制了儿童主观创造力的发挥。
  2 假装游戏概述
  假装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合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1]。并且,假装游戏是学龄前儿童游戏类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游戏类型之一,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是积极的建构者,而非社会化的被动对象[2]。儿童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常常创造性地使用成人社会的元素,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赋予物体或人物不同于现实表征的虚构属性或身份来表达自己对于外在环境的理解,并且使所建构的假装游戏主题以及情节的表现方式等都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参与假装游戏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符合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能够留给儿童发挥主观能动力的空间,有效地辅助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创建。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既能获得美好的游戏体验,又可以使自身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
  3 户外游乐空间中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观察
  3.1 利用联想性设施形态创造游戏主题
  引发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动机与外在环境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观察,儿童在户外游乐空间中进行假装游戏时,常常会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并通过自己的联想,在设施的形态与日常环境或故事内容中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或故事内容中的角色进行模仿,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假装游戏主题。比如一名儿童使用自带的玩具车沿着平台边缘行走,在中途还会不时地“停车”,并且通过“上车”“下车”的语言来模仿乘客上下公交车的情景,如图1。通过分析可知,儿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在弯曲的长条形平台边缘与蜿蜒的公路之间建立了联系,于是模仿乘坐与驾驶公交车的活动,创造出了以公交车为主题的假装游戏。
  3.2 利用多用性游戏材料创造游戏情节
  学龄前儿童在回忆高强度日常事件的特定章节时有很大困难[4]。这表明儿童能记住类似事件的一般性特征,而对于事件的某个特定情节记忆困难。儿童假装游戏的建构同样如此,表现为在日常事件或故事内容的一般性特征基础上所产生的具体情节以及表现方式具有较强的即时l生与创造性。根据观察,儿童在使用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就地取材,通过不同的使用方式将同一类型的材料赋予不同的象征性意义作为不同的道具来使用,通过一物多用的方式来即兴创造假装游戏的情节。比如两名儿童把枯树枝当作烧烤签,把树叶当作不同类型的食物进行烧烤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其中的一名儿童突发奇想,把枯树枝当作电话开始“接听”订购烧烤的外卖电话,儿童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获得“客人”的需求后便传达给同伴,进行烧烤外卖的制作,如图2。分析可知,儿童通过将枯树枝放在耳边而赋予了其电话的象征性意义,另一名儿童则通过使用枯树枝穿插树叶而赋予了其烧烤签的象征性意义,于是儿童在以一物多用的形式使用枯树枝的过程中,产生了接听烧烤外卖电话这一即兴创造的游戏情节。
  3.3 利用变化感游戏空间进行游戏场景切换
  在假装游戏中,儿童常常会根据不同的空间感受,结合假装游戏的情节赋予空间的象征性意义,从而进行游戏场景切换。比如有三名儿童将草地当作外太空,把广场的平地当作地球,把草地上的路灯杆当作返回地球的路径。儿童通过攀爬路灯杆,遐想自己正从外太空返回地球。完成攀爬之后,三名儿童朝广场上跑去,并欢呼道到:“我们终于回地球啦!”,如图3。分析可知,由于草地有高低起伏的地势,再加上路灯杆,能让儿童产生奔跑、攀爬、跳跃等多样化的行为动作。广场则地势平坦,且没有给儿童提供能进行游戏活动的辅助设施,儿童的行为动作更多是奔跑与站立。不同的地势和附属设施带给儿童不同的空间感受,使儿童产生了差异化的行为方式,于是草地与广场被分别赋予“外太空”與“地球”的象征性意义供儿童进行游戏场景的切换。
  4 基于假装游戏行为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实例分析
  上海市徐汇滨江绿地的滑板公园在对儿童假装游戏的支持方面,使研究清晰地观察到了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属性。
  在设施形态方面,滑板公园简洁抽象的斜坡面与儿童熟悉的事物拥有共同的外在特征,从而激发儿童产生不同的联想,让儿童在抽象化斜面与经验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创造出丰富的假装游戏主题。比如有儿童将斜坡面与高山联系在一起进行以登山为主题的假装游戏,如图4。还有儿童把斜坡面与荒岛、船只联系在一起进行以寻宝为主题的假装游戏,如图5。可见,简洁的抽象形能包容儿童丰富的假装游戏主题。
  在游戏道具方面,儿童在公园中常会将带把手的塑料垫当作游戏道具来使用,由于塑料垫容易操作,且与儿童身体尺寸相符合,因此儿童能创造性地赋予其多样化的象征意义,辅助儿童创造即兴的游戏情节。比如有儿童把塑料垫当作滑垫,坐在塑料垫上滑下斜坡。另有儿童则突发奇想,把塑料垫当作挡板对滑下斜坡的儿童进行拦截,如图6。可见,容易操作且与儿童身体尺寸相符合的道具,能让儿童以一物多用的形式即兴创造假装游戏的情节。   5 基于假装游戏行为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策略
  5.1 具有联想性的设施形态设计
  将简洁的抽象形状用于户外儿童游乐设施的形态设计中,可以激发儿童联想,并包容儿童创造的多样化假装游戏主题。由于抽象形状通常舍弃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提取其共同性特征,因此能留给儿童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儿童能结合已有经验,将抽象形态与具有类似形状特征的事物建立联系,并使设施成为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载体。在进行设计时,可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与熟悉的故事中寻找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作为抽象形态的来源,对事物外在形象上的显著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并运用重组、对比、变形等设计手法,使所提炼的抽象形态呈现出统一而又多变的特征。
  5.2 具有多用性的可操作设施构件设计
  容易操作且与儿童身体尺寸相符的户外儿童游乐设施构件设计,可以让儿童通过一物多用的方式将设施构件当作游戏道具,并即兴创造假装游戏的情节。儿童在进行假装游戏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游戏道具虽然在游戏中的名称上各有异同,但儿童在选择可以充当游戏道具的材料时,倾向于选择形式简单且易于操作的物品,以一物多用的形式进行不同象征物的替代。因此与儿童身体尺寸相符的可操作设施构件可以让儿童通过改变其位置与状态而使其获得不同的功能属性,从而赋予可操作的设施构件多样化的象征性意义。
  5.3 具有变化感的设施空间设计
  通过营造出高低起伏、开合有致的空间结构使设施空间富有变化感,可以让儿童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内产生不同的行为而进行假装游戏场景的切换。空间承载人身體的同时也承载着人的记忆。胡滨认为,空间与身体互为“夹具”,相互制约、相互印证,空间在规划身体行为和感知的同时,行为和感知也会制约着空间的塑造[5]。由此可见,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与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在户外游乐设施形成的空间中营造出充满变化的空间结构能够使儿童对不同的空间区域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唤起儿童对已有行为经验的记忆,产生多样化的游戏行为,并赋予空间差异化的象征性意义。
  6 结语
  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常常会通过建构虚拟情景,创造性地使用成人社会的元素来进行假装游戏,以此表达自己对于外在环境的理解。文章通过观察户外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并分析户外儿童游乐设施实例,研究得知,在进行户外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时,可以从设施形态、设施构件、设施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留给儿童充足的自主创造空间进行假装游戏的创建,从而使儿童的创造力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倪伟,熊哲宏.假装游戏研究:过去、现在及未来[J].心理科学,2007 (04):1020-1022
  [2]郑素华.新童年社会学:英国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 (10):87-90.
  [3]朱智贤.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 (01):1-9
  [4]Hudson J,Ne|son K Repeated encounters of a similar kind: Effects of familiarity onchildren's autobiographic rnernory[Jl Cognitive DeveIoprnent.1986.1 (3):253271
  [5]胡滨.空间的感知[J].建筑学报,2019 (03):116-122.
  [6]李孟轩,刘滢.亲子互动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初探[J].工业设计,2019 (01):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4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