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芮
摘 要:
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数据,分别探讨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家庭资本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除家庭经济资本对女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高于男生、身体化文化资本只对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外,其它形式的家庭资本对男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均高于女生。
关键词:
家庭资本;自我教育期望;性别;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4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言论甚嚣尘上,很多观点认为由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招生制度等原因,农村学生很难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成为社会公平研究的主要领域,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家庭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资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结果大多显示家庭资本越高的学生获得学校教育机会更多且更优质。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学派认为,教育期望和其他社会心理变量是家庭出身影响一个人教育获得和职业获得的主要因素,教育期望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处于不同结构位置的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早期影响。后续一系列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教育期望与教育成就和教育获得呈高度正相关。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期望为理解教育获得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和流动。
总的来看,在社会公平领域关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教育影响的研究主要呈现三个趋势:第一,这些研究主要从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探讨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教育获得机会是否平等,进而探讨教育公平问题,这些研究注意到了客观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果的影响。第二,有丰富的研究强调内在的主观感知对教育成就的影响,但缺乏对背后作用机制的探讨。第三,有少数研究分别探讨了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资源、政治地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没有理论做支持。
综上,已有研究还存在三点不足:首先,强调客观的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对教育获得结果的影响,但忽视其中过程性的作用因素。其次,注意到教育期望的影响,但对其作用的内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最后,已有理论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撑。本文将试图探究不同的家庭资本对于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影响的问题,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中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扩展和补充关于家庭资本对教育期望的影响的研究,同时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2 调查数据与变量
2.1 使用数据及样本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该调查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和初中三年级(9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以学校为调查基础。调查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最终该调查涉及了28个县级单位(县、区、市)、112所学校、438个班级、19487个学生样本。该调查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调查内容能够回应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个人自我教育期望,在本文中将其设定为学历期望以反映个体长期发展情况。在CEPS问卷中设置了“希望自己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以测定青少年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期望。去掉“无所谓”的应答之后,将教育程度重新编码为教育年限:“现在就不要念了”=6、“初中毕業”=9、“中专/技校”=10、“职业高中”=11、“普通高中”=12、“大学专科”=15、“大学本科”=16、“研究生”=19、“博士”=23。根据对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教育期望中,期望年限为16年(读到本科)的比重最高,占总人数的31.69%,其次是19年(读到硕士)16.02%和23年(读到博士)15.91%,三个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63.62%。可见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总体水平较高。
家庭资本是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包括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其中家庭经济资本先使用学生问卷中的“目前你家经济条件如何”进行测量,共“非常困难”到“很富裕”5个选项赋值为1-5,赋值越大,说明家庭经济资本越高。
对家庭社会资本的测量,本文借鉴科尔曼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的分类,认为家庭外社会资本以父母的职业地位为测量标准,对父母亲职业按照职业地位进行重新编码赋值:“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领导与工作人员”=7、“企业/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6、“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5、“技术工人(包括司机)、生产与制造业一般职工、商业与服务业一般职工”=4、“个体户”=3、“农民”=2、“无业、失业、下岗”=1(职业地位排序参考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一文对各职业地位给出的平均分)。家庭内资本表现为家庭关系网络,使用问卷中“父母关系好吗”“父母是否经常与你讨论问题”“与父母的关系”“与父母一起做某事的频率”等问题进行测量。
家庭文化资本按布迪厄的观点分为制度化、客观化和身体化三种形态。制度化文化资本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进行测量,并将父母教育水平重新赋值为年限;客观化文化资本主要看家庭藏书数量、孩子有无独立书桌;身体化文化资本测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频率。
控制变量为年级、民族、户口类型。变量的具体描述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
将因变量“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转换成教育年限,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处理,将自变量分别按照测量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标准加入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在逐步增加变量过程中,模型拟合优度不断提升,最终模型解释了11.8%的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方差,模型结果拟合度较好且显著性水平均比较高。 在家庭经济资本因素中,可以看到家庭经济地位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期望水平越高。在家庭社会资本因素中,父亲的职业地位、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心程度、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参与孩子活动的频率都对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母亲与孩子的关系的影响最大。结果表明,在家庭外社会资本的作用上,父亲的角色突出,而在家庭内社会资本的作用上母亲的角色则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在家庭文化资本因素中,“有无独立书桌”这一因素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没有显著影响,而其他因素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藏书量、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辅导频率等都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藏书量的影响最大。由此可以推断,布迪厄定义的三种文化资本形式(制度化、客观化、身体化资本)均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起到了正向作用。
3.2 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影响的性别差异
在探讨了三种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之后,笔者将家庭资本模型按照性别区隔,试图探讨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影响的性别差异。在家庭经济资本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对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女生的正向影响更大。在家庭社会资本因素中,仍然是父亲职业地位、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心程度、母亲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参与孩子活动的频率这四个变量表现出统计显著性,并且相对于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这四个变量对男生的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更大。在家庭文化资本因素中,“有无独立书桌”变量对男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均没有显著性。父母对孩子学习辅导频率对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有显著性,对男生则没有,说明对于女生而言,父母在学习上的支持这种身体化文化资本对自我教育期望的养成更为重要。其他变量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藏书量”对男女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男生的影响更大,说明制度化文化资本与客观化文化资本对男生自我教育期望的作用更大。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三个层面的家庭资本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影响的探究,本文探讨了影响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机制,以期弥补国内目前对教育期望研究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总体来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期望居于较高水平,表明高学历成为青少年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并且男女生对自身的要求都比较高,体现出在教育领域中性别地位趋于平等,但在高等教育的较高阶段,仍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男性偏好。(2)家庭资本,无论是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对中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不同资本形式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由于父母亲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同,在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自我教育期望影响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父亲主要作用于外部社会资本,而母亲则对家庭内部社会资本的运作起着重要作用。(3)三种家庭资本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均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除家庭经济资本对女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高于男生、身体化文化资本对男生自我教育期望没有显著影响之外,其它形式的家庭资本对男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均高于女生。
根据讨论,笔者试图强调在考察家庭因素对教育期望的影响时,不能一概而论,家庭背景的不同层面对教育期望的影响是不同的,应该对不同层面进行单独分析,在家庭教育中才能針对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家庭资本的建设。此外,教育公平中的性别差异不能为我们所忽视,虽然随着社会分工倾向于智力分工,男性统治地位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在高等教育的较高阶段仍存在男性偏好的势头,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最后,因为不同家庭资本对学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男生和女生的教育应该针对其不同特点,加强相应的资本建设,关于家庭资本作用的性别差异研究也应该更为细化,以更好地提升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
参考文献
[1]李忠路,邱泽奇.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6,(4).
[2]Sewell W. H., R. M. Hauser.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 :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3]Campbell R. T. Status Attainment Research: End of the Beginning or Beginning of the End?[J].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3,56(1).
[4]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supplement),1988,(94).
[5]Bourdieu P. The Form of Capital. (John Richardson Ed.)[M]//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4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