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合理的流动和配置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存在劳动力分布不合理、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因此,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入手,大力促进区域内劳动力的充分流动。
关键词:协同发展;劳动力;流动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致下劳动力要素流动取向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B17YJ017)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8日
一、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劳动力分布不合理。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的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但三地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分布严重失衡。京津凭借着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吸引周边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高端劳动力资源,这也同时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京津两地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领域显示出更为突出的人才聚集现象。而河北虽然拥有庞大的就业人群,但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造成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分布差别很小,以传统重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流动性不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劳动力分布的巨大反差,反过来又影响着三地的协同发展进程。
(二)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京津冀三地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和就业结构关系这两个方面。京津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又比较旺盛,而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力供给充足,本应“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是因为京津两地的劳动力需求当中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较高,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能力、学历知识要求较高,而河北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农业生产部门和产业结构升级当中富余出来的人员,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具备这种技术水平,所以很难在京津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由于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知识结构老化没有跟上技术发展步伐,也会造成一部分结构性的失业。
(三)劳动力收入差距大。京津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造成三地劳动者收入差距明显。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查询得知,2018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843元,天津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931元,河北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8,717元。2018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三地中最高的,是河北的2.18倍,是天津的1.44倍。2017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4,994元,天津市为96,965元,河北省为65,266元,当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河北省的2.07倍,天津市的1.39倍。不难看出,京津收入水平远高于河北,北京又高于天津,同时北京与天津、河北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致下劳动力流动阻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改革开放使得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京津冀GDP总值为84,580.08亿元,其中北京GDP为35,371.3亿元,占41.8%;天津GDP为14,104.28亿元,占16.7%,河北GDP为35,104.5亿元,占41.5%。人均GDP是考察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数据之一,2019年北京人均GDP为164,197元,天津人均GDP为90,412元,河北人均GDP为46,457元。不难发现,虽然河北GDP总量在三地中位列第二,但人均GDP垫底,且与京津差距很大,这说明河北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流动必然会发生单向的现象,進而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产业结构特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以科技研发、金融、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工资收入较高,吸纳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成为求职者的首选。天津的产业结构比较齐全,能够自给自足,相对来讲较为封闭,与外界合作较少,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小,对周边地区的就业促进作用也非常有限。河北产业结构相对京津来讲比较落后,中低端段的体力劳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造成了其难以留住人才的局面,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明显,这种单向的流动影响了河北的产业升级步伐。
(三)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津冀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三地的保障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成为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一大因素。具体而言,从社会保障范围和水平来看,北京和天津明显优于河北,而河北的中心城市又优于其他城市,同时,三地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又优于农村。另外,虽然三地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地区间的标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仍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顺畅流动。
(四)体制机制问题。京津冀地区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教育体制等。户籍制度是目前阻碍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京津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限制户籍,而户籍又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密切联系,这就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阻碍劳动力合理配置。京津冀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市导致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平衡、受教育过程不公平,从而从基础上制约了不同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影响了劳动力流动。
三、推进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京津冀三地要积极推进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协调统筹区域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加强区域内的合作,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不断缩小三地的发展差距。京津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削弱马太效应,提升扩散效应。河北要积极承接京津的优势资源转移,吸引高技术、高科技企业和产业链在冀落户,同时要苦练内功,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支出比重,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不同,就业特点分明,应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北京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同时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和河北可以在现有工业发展基础上,做强做大一批集团企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津冀两地还要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重要的基础性的民生工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当加强三地统筹,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社会保障提供法律支撑。积极推进三地养老、异地就医及医保结算等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探索三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等的转移接续机制。同时,要建立三地共享的人社服务平台,加强人才交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三地就业市场一体化。不断提高三地的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水平,促进三地的社会保障无缝对接,加强区域间的业务合作,不断提升三地的社会保障工作能力。
(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下大力气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落实国家关于户籍改革的相关政策,京津冀要将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联系的政策逐步脱钩,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公平共享,滿足每一位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均等化发展,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向基层汇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提高高校在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青川,易定红.京津冀地区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经验[J].经济经纬,2019(6).
[2]成新轩,武晨静.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3]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0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