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和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降6.8%,国际货币基金4月份乐观情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3%的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应在继续防控疫情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纾解企业和家庭困难,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同时要深化改革开放,保护好生产力,努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9年12月初湖北武汉首现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武汉封城,2月中旬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到3月底,国内传播基本阻断。3月份我国进入既防控疫情又复工复产阶段。截至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复工率超过90%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以上。我国及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流动性等措施,着力减轻企业困难,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稳定就业。3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相对于1—2月份明显收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出现了V型反弹。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较大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降6.8%,其中一产下降3.2%,二产下降9.6%,三产下降5.2%。和没有疫情的情况(假定2020年一季度现价GDP增长8%左右)相比,一季度我国经济损失约2.9万亿元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的。
(二)疫情既冲击供给又冲击需求
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冲击供给不同,新冠疫情既冲击了供给又冲击了需求,而且对需求冲击大于供给。从需求看,内需受到较大影响,封城和保持社交距离,导致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9%,餐饮收入下降44.4%,汽车销售额下降30.3%,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24.7%。很多在建项目暂停,计划新开工项目推迟,城镇投资下降16.1%,其中基建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投资下降7.7%。人员国际交流大幅减少,国内生产、物流中断,出口订单难以完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影响了贸易和跨国投资。一季度,我国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商品贸易顺差同比下降81%,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2.8%。消费下拉经济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下拉1.4个百分点,净出口下拉1个百分点。
从供给看,疫情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物流停顿。复工复产后,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不同,工人返城延期和职工到岗率低造成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生产难以迅速恢复。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4%,其中3月份下降1.1%。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67.3%,低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物流、居民服务等服务业生产首当其冲,服务业生产下降11.7%,其中3月份下降9.1%。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医疗等支出因抗击新冠疫情大幅度增加,政府消费和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二是一些行业一旦运转就不能停工,鋼铁、有色、化工、石油、煤炭的产量降幅小,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
(三)失业率上升,失业状况好于预期
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些行业就业减少,失业增加。疫情造成农民工返乡辞工、延期返城,企业开工不足以及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新增就业数量也会减少。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为229万人,低于上年95万人。2月份,我国城镇失业率为6.2%。3月份城镇环比就业增加10%,失业率为5.9%,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3月份,就业人员比1月份下降6%,按照2019年年底城镇就业人数44247万亿计算,预计3月份底,城镇就业人数比2019年底减少2650万人左右,有 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减少,到2月末,外出农民工为1.2251亿人,同比减少30.6%,约减少5400万人。
(四)物价涨幅回落
短期内,我国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都突然向左上方移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核心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0.6%。
(五)居民收入降幅低于支出降幅,居民预防动机增强
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名义增长0.8%,实际下降3.9%,居民收入降幅明显低于经济降幅(一季度GDP名义下降5.3%)。春节前国家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行动成效显著,部分岗位在未复工复岗的情况下继续发放工资。各地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重点做好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助,对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增发生活补助。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到1548元,增长6.8%,拉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支出名义下降8.2%,实际下降12.5%。由于收入降幅明显小于支出降幅,居民储蓄增加。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居民预防动机增强,为疫情过后的消费反弹提供了保障。但也要看到,居民收入缓降,也意味着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降幅较大。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新冠疫情即冲击了供给,也冲击了需求,这种巨大的、同时冲击供求两端的经济现象在近代经济史上十分少见。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难预料,叠加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一)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2019年以来,中国减税降费超过2.8万亿元以上,减税减费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但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出现负增长,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然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业在需求下降、没有营业收入、开工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厂房租金、设备闲置成本、原材料占用、财务成本的压力,还要支付未到岗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缴费,疫情防控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行业的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随着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世界各国,各国生产停滞,需求下降,从今年二季度起我国出口会进一步下降,出口企业开始受到第二轮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一些关键设备、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进口也可能出现中断,影响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二)就业压力加大并影响居民收入
企业经营困难,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少,就业压力加大。餐饮、旅游、娱乐、家政服务等行业仍会有大量人员失业,在这些领域就业的农民工就业困难。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如农家乐等约1.2亿农业工就业也会减少。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会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中职毕业生478万人。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多必然影响居民收入,恶化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
(三)财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2020年,受增值税和企业养老金政策的滞后影响,减税降费仍将超过4000多亿元,叠加经济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会明显减缓。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加大。地方财政困难会导致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债务违约会频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并通过金融同业融资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仍在不断积累。
(四)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新冠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范围前所未有。目前,各国政府采取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出现停滞状态。疫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各方看法不一致。有的人认为,疫情对经济是短期的、外部性的冲击,世界经济会出现衰退,但不会发生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有的人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导致金融危机并出现大萧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份最新预测,假设疫情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今年世界经济下降3%,其中发达国家下降6.1%,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下降2.2%,中国增长1.2%。2021年,世界经济回升到5.8%。如果今年疫情持续更长时间,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6%左右。总的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政治、社会矛盾相互关联交织,逆全球化趋势强化,各国协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三、2020年我国经济政策
尽管新冠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业、保基层政府运转,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可较快恢复。宏观调控政策应未雨绸缪,保持必要的力度,着力刺激消费需求,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渡过难关。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发行抗击疫情特别国债,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设立企业纾困基金,保护企业生产能力,提高进口替代水平,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二是注资中小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银行融资能力;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从2019年2.15万亿元扩大到3.5万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收、社保负担,通过财政担保、贴息或免息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預算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可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可暂定发放3个月。数量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发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约为1.3左右,扩大财政支出和发行国债(包括地方债)的乘数效应为1.2左右。
(二)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政策及时发力,对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保证经济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压实各方责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
(三)稳定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稳定内需主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保企业和就业。各地区可根据情况,发放消费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国290多个城市发放5000亿元左右,用于食品、日用品、旅游、文化等消费。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限购城市可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的同时,适度放松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稳定房地产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定基础设施投资和投向。支持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要鼓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企业技改投资可纳入研发加计扣除,土地等生产要素要跟着企业投资项目走。
(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可通过三个渠道保障困难家庭和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通过农村扶贫系统,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暂发3个月。二是在城镇利用失业登记系统,对失业居民及时发放失业金,把没有多少营业收入的个体户暂时纳入失业人员管理。三是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和现金补助。要积极稳定现有岗位,努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数量,鼓励专升本,扩招200万研究生和技校生,适当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减轻就业压力。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公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推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国资经营、混合所有制、激励机制等问题。放开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市场准入,给民企和外资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采购和补贴对国企、民企、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市场,逐步释放出农村约420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一方面,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扩大城市土地供给,降低土地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扩大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主权,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打造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增长极,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
(本文摘自作者在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有删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4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