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飞速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优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不断提高。2020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本科、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高校扩招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素质人才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保障顺利创业和就业并提高就业率,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成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一、研究的意义
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化,许多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包括设立相应课程、建立孵化平台等,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认识不够深入,重视程度不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予以改革。
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创业孵化成果忽略創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倡,近几年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支持大众创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相当重视。因此,各高校也开始着手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但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帮助学生注册企业,建立自己的公司,缺乏系统性的培训,缺乏创业意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创业也许是陌生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更注重学习成绩,导致他们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以及创业技能,这会是他们创业失败率大大提升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应重视学生系统的意识、素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先了解创业、喜欢创业、挑战创业,比如开设专业特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这不仅仅是要迎合国家的创新创业的号召,我们还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理论知识系统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创业实践体验平台均成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内容。
(2)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形式化,重基地建设轻持续综合的专业服务。有很多高校对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中心场地等硬件设施非常重视,相关项目资金的申报也很积极,但是项目通过后却缺乏对应用效果的关注和后续服务。这种重场地轻应用的思维,导致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实际可操作性的缺失,学生的创业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创业项目也相对简单,软件开发、硬件开发、创意设计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空缺,技术科技含量较低,更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色。甚至出现场地有了却出现闲置状态、创业项目入驻率低、创业项目停留在普通商品的买卖,创业项目不能深入与专业结合,造成国家扶持创业专项资金下拨后却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极大浪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更需要需要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入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指导,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发挥联动效用,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止于形式,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效用,学生的创业项目没有得到很好提高,缺乏系统的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打磨、创业项目指导;缺乏提供专业的财务、法律法务、工商注册等实际问题的辅导,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使得创业教育培养走上形式化道路,难以培养出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3)工商管理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甚至缺失,与专业教育基本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很多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培养看作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或者增设几门创业创业课程。如此做法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课程体系不能有效与创新创业衔接、融合,没有达到专创融合的效果,只有形式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4)创新创业师资类型单一,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水平薄弱。高校重视专业课程教师师资水平,对于学历、教学经验等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师资却没有提高要求或者重视师资水平和师资的培养,注重数量忽略了质量。在聘任的创新创业导师上以本校教师为主、以学历职称未上,却忽略了缺乏创办企业的实战经验要求,缺乏对市场现状的了解。对企业和市场不了解,这样的师资也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这样更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需求。
(5)当代大学生本身创新创业意识匮乏,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作用下,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有价值的很少,有限的知识筛选能力,往往没有很好过滤掉不规范的信息。他们整体方向不明,不知所措,缺乏探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各高校都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也是下足了功夫,在某些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理想。因为学生所学知识依旧书本为上,创业素养、创业能力等依然是纸上谈兵,操作性不强。一旦真正实践,并不能很好理解并解决他们创业实际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仍然处于迷茫阶段。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举措
(1)做好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将创新创业融合到学生评价体系中。随着学生创业意识的加强,创业学生数也不断增多,学校应将创新创业加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让学生自觉重视起来。同时出台系列的创新创业奖励政策、项目扶持政策、学分认定与转换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比如设立创业基金,学分转换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创业培训,加强孵化基地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政策,组织和鼓励参加创业类大赛等。增强其可操作性,特显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建设针对性创业设施,培养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宣传创业典型案例,支持、鼓励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动力,使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就业观。 (2)顶层体系设计系统化,实现“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创业实践+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形成创业意识、创业素养的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与专业融合系统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培养意识、夯实专业、提高技能。同时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四位一体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大赛为中心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比赛打磨过程中不断进步。
(3)加强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的改革上,可以采用理论教学+实战体验+比赛打磨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从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意识、素养、思维、能力等四个环节设计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能力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相结合,确保创新创业系统性、针对性,为创业学子搭建从校园到社会实践的关键桥梁。增加创业实践项目落地,开设实践课程,将教学、实践、孵化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邀请知名企业家、专家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校举办双创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安排高水平导师为学生团队做多对一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系列专题培训和项目路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岗位创新素质,社会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
(4)专创融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搭建创新创业“课程、基地、师资、文化和制度”五个核心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普及—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跨专业创业虚拟仿真实战—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产学研协同发展”为路径的双创人才培养五层递进实践模型,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让大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竞争社会中脱颖而出,某求更好的发展,需要高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上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让学生在不断历练中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鹏.基于实战型的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8,(29):2-2.
[2]李科为.基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0):218-218.
[3]李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2,(09):139-141.
[4]毛瑞芹.大学生目前就业状况探讨[J].消费导刊,2009,(04):253-253.
[5]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4-16.
[6]賴文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途径探索——以嘉应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89-92.
[7]付强,牟棉. “双创”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0):3-3.
[8]徐向龙,吕慧芳.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9):4-4.
[9]席燕平,王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05):57-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8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