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现状与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顾伟

  
   [摘 要]蚕桑丝绸是苏州城市亮丽的名片,将其与研学旅行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承与发展苏州蚕桑丝绸文化、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是苏州文化旅游的新发展。在分析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资源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多元化产品、建设基地、发展专业服务机构、优化政策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苏州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10.020
   1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现今世界各国的蚕种,都是由我国传播出去的,素有“丝绸之国”的美称。蚕桑丝绸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凝集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由于地处太湖流域,适桑宜蚕,很早就有种桑养蚕的习俗。苏州蚕桑丝绸发展一直绵延至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丝绸业还是苏州外贸出口的重要产业之一。进入90年代,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蚕桑丝绸业下滑。作为苏州特色产业的蚕桑丝绸急需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提炼产业的文化精髓,以蚕桑丝绸文化与苏州旅游融合,既能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又能丰富苏州旅游的文化内涵。
  研学旅行又称修学旅游,历史悠久。无论是我国古代上层子弟的赶考与游学,还是16、17 世纪欧洲地区的大游学,都是作为增长知识、培养性情的一种方式。研学旅行自2013年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务院、教育部、文化与旅游部先后发布相关文件,鼓励研学旅行的开展。研学旅行一方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另一方面也是文旅融合,旅游发展的新形式。
   2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的意义
   2.1 苏州蚕桑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苏州蚕桑丝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中沉积了大量与蚕桑丝绸相关的文字、风俗、艺术等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州独特的蚕桑丝绸文化是其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是最亮丽的名片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的下滑,苏州蚕桑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层,目前大多以公益类型博物馆保护与传承为主。人们对蚕桑丝绸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特别是青少年。将苏州蚕桑丝绸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是传承与发展苏州蚕桑丝绸文化的新尝试,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旅行产品,可以进一步彰显苏州蚕桑丝绸文化这一城市特色,促进苏州蚕桑丝绸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2.2 苏州蚕桑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蚕桑丝绸历史悠久,其产业发展绵延不绝,但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州蚕桑丝绸产业逐渐退出了主舞台,这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目前苏州地区种桑養蚕仅为零星分布,蚕茧等原料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丝绸以品牌销售为主,产品生产也已经转移至其他地区。2018年苏州的GDP高达1.85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七,蚕桑丝绸无论是产值还是效率都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比,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蚕桑丝绸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丰富产业的产品结构,延伸价值链,从而推动苏州蚕桑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蚕桑丝绸的文化资源,将其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探索新时代苏州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3 苏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形式
  文化旅游一直是近些年的热点,在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文化的注入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新通道,旅游又为文化的呈现与发展提供了载体。文化旅游的发展源自两者的与生俱来的融合性。自2009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传统旅游大市,2018年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是文化旅游的创新形式,丰富了文化旅游的类型,开展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形成文旅知名品牌,有助于推动苏州文化旅游新发展。
   3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资源与现状分析
   3.1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资源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资源种类丰富,涵盖了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各种类型。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开发多元化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产品的基础。目前常见的蚕桑丝绸旅游模式,包括文化熏陶休闲模式、科普观光休闲模式、采摘体验休闲模式和产品展示休闲模式等。研学旅行可以在充分进行蚕桑丝绸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受众的特点,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认知需求,多元化开发体验性强的产品,创新模式,从而推动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的发展。
   3.2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现状分析
  苏州是全国较早开展研学旅行实践的地区之一,早在2013年就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学旅行实验区,进行了具有成效的探索。以研学旅行为载体,融入苏州特色蚕桑丝绸文化,既符合开展研学旅行的初衷与目的,实践中学习了解乡情、市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也为苏州蚕桑丝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目前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苏州蚕丝绸博物馆等为载体的研学旅行活动逐步开展,已经产生了一定成效。诞生了“中国研学旅行第一股”的苏州原创读行学堂专业研学旅行组织机构。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博物馆静态展示、蚕桑课堂、丝绸工艺体验等。与丰富多样的蚕桑丝绸资源相比,研学旅行产品开发还可以进一步多元化,增强其吸引力。受众人群较为狭窄,目前主要针对在校青少年学生,且实施面较窄,远远达不到作为特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功效。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研学旅行组织机构,现有专业机构数量不够,实施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作为研学旅行核心的课程建设还处于空白,课程化意义上研学旅行研究亟待加强。课程化建构是提升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功效的保障。苏州形成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等研学旅行基地,但基地建设缺乏协调统一,目前以相关企业自发为主,数量与规模有限,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的发展。    4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开发策略
   4.1 开发多元化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产品
  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产品开发,需要从旅游、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基于旅游视角,主要强调其“体验性”,而从教育角度,则更注重其“研究性”。自20世纪末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系统阐述体验经济概念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体验经济强调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出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旅游与体验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不是向每个研学旅行者提供能满足其不同期望的产品,而是通过策划、设计那些“如何使他们置身其中”的舞台,提供的是旅游体验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所存在的背景,为旅游体验展示出一片自我施展的“舞台”。依据体验经济中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结合苏州丰富多样的蚕桑丝绸文化资源,以研学受众为中心,强化体验与感知,对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产品进行多样化开发,不断增强吸引力。
   研学旅行的核心价值是其教育功能的实现。从教育视角,“研究性”是其重要特征,而课程化建构是保障。在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实践中,课程是研学旅行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课程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研学旅行产品,因此在开发多元化的蚕桑丝绸研学产品中,要注重从教育视角的课程建设。借鉴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依据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实践,构建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课前核心任务是明确目标,课中围绕现场活动管理展开,课后则重点关注总结与评价。
   4.2 加强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基地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载体。目前之所以相关研学旅行活动开展面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定数量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基地。要依托现有研学旅行基地与苏州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包括公共文化设施、蚕桑丝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旅游與文化、教育等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下,以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基地。以基地为重点依托,带动其他分布零散的苏州蚕桑丝绸资源,推动资源共享与区域合作,从而形成点线面的综合实践网络。
  建设苏州蚕丝丝绸研学旅行基地,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以蚕桑丝绸文化公共设施为主导的模式和以蚕桑丝绸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公共设施强调公益性,企业则注重商业性。以蚕桑丝绸文化公共设施为主导的模式。基于公益类博物馆、艺术馆为核心载体,以研学旅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完善研学旅行课程,协调其他零散资源,使之成为研学旅行重要基地。以蚕桑丝绸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基于蚕桑丝绸企业,以市场化的手段,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既是企业自身延伸价值链的需要,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在这种模式中,蚕桑丝绸企业要与专业的研学旅行服务机构、相关院校合作。从规划到运营,力求在专业化的运营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3 发展专业化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服务机构
   参考现代旅游要素分类,依据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研学旅行包含了参加者、活动基地、专业服务机构等要素。其中专业化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服务机构是联系参加者和目的地资源的中介。构建与发展专业化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建设专业化的研学导师、提供全方位的研学旅行服务、开发多元化、课程化的研学旅行产品等。
  研学导师是影响研学旅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苏州绝大部分的服务机构都是将研学导师等同于导游,在全职导游数量无法保证的时候,甚至大量使用临时兼职导游或旅游专业在读学生,这种情况下,现有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质量可想而知。提升研学导师的数量与质量,一方面可以混编导师队伍,多种来源,包括现有的导游、蚕桑丝绸企业人员、学校的老师等;另一方面在课程标准化构建的前提下,加强学帮带,形成较为稳定的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全方位的研学旅行服务可以提升参加者的综合体验。围绕教育服务、现场活动服务、安全服务等重点内容展开,使参加者进入、关注、参与、习得。开发多元化、课程化的研学旅行产品需要在专业服务机构的组织下,院校、蚕桑丝绸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在打造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塑造研学旅行品牌。
   4.4 优化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环境
  苏州率先在全国探索研学旅行的政策措施和做法,出台了相关政策,还需要不断优化。2014年印发了《2014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同年市旅游局印发了《苏州市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旅行社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新时期为了加快蚕桑丝绸产业转型、改造、提升步伐,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其中也部分涉及蚕桑丝绸与旅游融合的措施。
  政策需要一定的宏观指向性,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出台围绕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主题的政策文件,提升全社会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将苏州蚕桑丝绸文化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与发展苏州蚕桑丝绸文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苏州文化旅游的新路径。政策也需要一定的微观针对性,目前相关政策少,且缺乏操作性。建议在重点听取苏州蚕桑丝绸企业、研学旅行专业服务机构等基础上,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从蚕桑丝绸、旅游、教育不同角度,出台具体针对操作层面的政策文件。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发展、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是迫切需要操作层面指导的。
   5 结论
  将苏州丰富的蚕桑丝绸文化资源与当前流行的研学旅行活动相融合,探索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实践,从教育、旅游、蚕桑丝绸产业不同视角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举措。传承与发展苏州蚕桑丝绸文化的同时,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也是苏州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形式。
  当前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注重在教育视角下研学课程建设,进而开发多元化的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产品。依托现有研学旅行基地与苏州蚕桑丝绸文化资源,以蚕桑丝绸文化公共设施为主导的模式和以蚕桑丝绸企业为主导的模式相结合,建设苏州蚕丝丝绸研学旅行基地。以专业化的研学导师,全方位的研学旅行服务,多元化、课程化的研学旅行产品为核心内容,构建与发展专业化的蚕桑丝绸研学服务机构。同时还需不断优化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环境。这些都是未来提升改善的方向。在实践探索的同时,注重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视角下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机制,理论指导实践,共同推动苏州蚕桑丝绸研学旅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简亚.苏州文化概论: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和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1
  [2]黎小萍,徐宁,夏裕辉,等.江西蚕桑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43
  [3]李军.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6):18
  [4]王忠,吴昊天.体验经济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行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7(6):147
  [5]厉新建.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8(6):94
  [6]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7.20
  [7]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等11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EB/OL]. (2017.04.11)[2019.08.01]. http://www.zfxxgk.suzhou.gov.cn
  
   [作者简介] 顾伟(1980—),男,江苏张家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展、旅游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2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