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薪酬激励方式,近年来在中国企业中应用日益广泛,不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务领域,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研究都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整理了国内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文献,从公司绩效、研发创新、投资行为、公司财务四个方面分析股权激励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  公司绩效  企业创新
  一、引言
  股權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其根本目的是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激发企业管理层的工作潜力,促使其关注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股权激励最早在美国产生,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完善。
  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后,2006年 5月中捷股份成为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期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股权激励在国内公司中应用广泛,不但在挂牌公司中使用,在非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也得到迅速推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股权激励的效果和可操作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国内对股权激励领域的研究数量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股权激励的研究包括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股权激励制度方案设计;实施效果研究;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对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决定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只有在确定了股权激励对于企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之后,设计和实施股权研究方案才有意义。纵观研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研究早期,相关研究以研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为主,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迅速,样本变化大,直到今天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丰富。随着股权激励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转向研究股权激励如何改变公司其他行为,以及股权激励在不同行业的实施效果。研究的结果尚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有正面效应,而部分学者认为没有效果甚至有负面效应。本文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和归纳,并对于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正相关关系
  最早由国外学者Jensen,Meckl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通过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化减少利益矛盾,可以提升公司业绩。我国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联系。唐清泉、朱瑞华和甄丽明(2008)选取在2002年以前上市, 且在后续年度有完整齐全财务报表披露的公司研究,发现短期报酬具有有效性,长期报酬激励有效性不明显。刘建中(2011)通过对2009年沪市616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都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业绩,而且在长期激励方式下,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高于在短期激励下的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潘颖(2009)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第3季度季报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比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的股权激励类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程度不同。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对股权激励的效果带来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但是控股股东的权利不能无限膨胀,需要对其权力进行约束。李明、黄霞(2017)以 2006-2012 年期间我国实施员工持股的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股权激励前后企业绩效有显著性增长,员工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产生正效应,且这一效应在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加显著。李银香、刘汉武(2018)利用2010~2016年248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和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且研发投入提升了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积极影响。罗艳梅(2017)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提高了货币薪酬对盈余持续性的积极影响,这一特点在民营企业中格外明显。
  (二)负相关关系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会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理论如管理层防御假说:管理层持股超过一定水平后,管理层完全有能力借助其控制权的优势抵制外部监督的压力,规避造成自身财富缩水的风险,制定有利于职位安全与薪酬稳定的决策,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在职消费以及侵占股东利益。
  Fame(1983)认为股权的分散增加了股东的投资风险从而增加了融资成本。杨英(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主要是防御效应在起作用, 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王怀明、李超群(2015)以沪深两市2008 ~ 2013 年制造业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在高度竞争的产品市场下,管理层持股具有激励效应;在低度竞争的产品市场下,管理层持股具有防御效应,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业绩具有消极作用。
  (三)二者不相关
  林大庞、苏冬蔚(2011)认为在使用盈余管理修正业绩之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正相关系减弱,业绩并未显著高于未实施的公司。穆庆榜(2016)研究了2010-2015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高管激励从整体上与公司绩效表现基本无关,在 2010-2015年期间,沪深上市公司综合绩效随着期股、期权激励推进进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此时,与股权激励模式、企业性质、行业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与公司高管持股比重出现了反常的负相关关系。邹靖(2016)以我国535个国有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影响系数接近于0。
  (四)非线性关系
  国外学者Demsetz,Farna和Jensen(1983)认为,当高管持股比例较低时,经营者与股东存在利益趋同关系,随着持股比例增加,外部股东的控制权降低,则会产生利益侵占行为。Chung和Pruitt(1996)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也会反过来影响管理层持股,当管理层股权增加1%,公司的托宾值增加0.997%,而当托宾值增加1%,管理层股权增加1.003%。
  国内学者刘华、郑军(2010)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为样本,发现只有在[6%,10%]区间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即虽然股权激励政策有利于提升业绩,但只在一定的区间内才体现出这个关系。宋佳宁、张莲苓(2015)基于2007—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的沪市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李春玲、聂敬司(2018)研究发现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股权激励度均与公司绩效呈现倒U关系,但均不显著。   三、股权激励对研发创新的影响
  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完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选择采用股权激励制度来调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许多学者在股权激励对科研创新方面的影响做出研究。
  (一)积极影响
  唐清泉、夏芸和徐欣(2011)以2002—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為样本,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股改后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兴亮(2018)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普遍提升高管团队的持股比例并且使CEO与其他高管之间形成较大持股差距,是最有效的创新激励安排;与高管持股相比,高管持股差距的创新激励效果更好,高管团队规模越大时,这种选择性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舒燕华、杨华领和林斌(2018)选取2009-2015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认为高管股权激励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限制性股票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股票期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不同产权选区的类型不同,国有企业高管更适宜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非国有企业高管实行限制性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二)负面影响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对于研发创新没有影响或者负面影响,由于高管薪酬和股价息息相关,管理层可能为了规避风险而减少研发投入,在短期压力之下采取短视行为。如陈昆玉(2010)在我国认定具有创新性的企业中发现股权激励并没有增加创新产出,说明在股权激励下管理层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意识,由于研发创新蕴含风险较大,管理层在研发投入上往往存在不足。
  四、股权激励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为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代理问题可能导致高管人员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许多学者选择研究股权激励措施对高级管理人员投资行为的影响,结论并不统一,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罗富碧、冉茂盛和杜家廷 (2008) 运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2-
  200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满足内生决定关系,互有显著正影响。吕长江、张海平(2011)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有助于缓解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既可以改善过度投资也可以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徐倩(2014)引进环境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投资效率,股权激励措施可以抑制不确定性引起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二)负面影响
  郝颖、刘星、林朝南(2005)认为股权激励会增加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行为,导致投资水平上升,投资的现金敏感性更高,在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问题。汪健、卢煜和朱兆珍(2013)以257家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1年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行为。
  五、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可能导致高管的短视和机会主义行为,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操纵公司利润,进行过度盈余管理。赵华伟(2017)认为经理人在股权激励实施前的盈余管理规模要显著高于股权激励实施之后,存在股权激励事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而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股权激励能够促使高管自觉披露信息,增加透明度。何凡(2010)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经理层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并且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受股权激励水平的影响较大。
  在股权激励下,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方式可能有所变化,可以根据这样的变化分析公司财务信息。谢守祥、陈晓婕(2018)选取2013-2015年首次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后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前一年,存在明显的负向应计盈余管理;股权激励的实施强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李星辰、姜英兵(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会促进高管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下分类转移程度更强,且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分类转移程度越长。
  六、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股权激励的形式更加丰富,效果也更加多种多样,不仅限于公司业绩,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和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股权激励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不同类型和行业的企业实施何种股权激励效果更好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持续深入研究,在研究时应当注意采取能够准确衡量激励效果的指标,采用新的样本。纵观股权激励文献可以发现,股权激励虽然可能有正面效应,但如果不能适当应用,可能会适得其反。企业不能盲目跟随风潮过度股权激励,要根据企业特征和内外部环境,调整股权激励程度,谨慎选择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 Fama,E., and M. 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301-325.
  [2] Fama, E., and M. Jensen.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 327-349.
  [3]唐清泉,朱瑞华,甄丽明.我国高管人员报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2):59-65.
  [4]刘建中.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1,(6):4-12.   [5]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8):107-109..
  [6]李明,黃霞.员工持股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7,(6):101-104.
  [7]王怀明,李超群.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度视角[J].财会月刊,2015,(20):11-15.
  [8]林大庞,苏冬蔚.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9):162-177.
  [9]穆庆榜.沪深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的成效:基于A股的数据分析[J].财会月刊,2016,(11):13-18.
  [10]宋佳宁,张莲苓.股权激励度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基于沪市公司数据[J].会计之友,2015,(19):37-41.
  [11]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8):69-76,95.
  [12]吕长江,张海平.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11):118-126,188.
  [13]徐倩.不确定性、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J].会计研究,2014,3:41-48,95.
  [14]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4-150.
  [15]汪健,卢煜,朱兆珍.股权激励导致过度投资吗?——来自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5):70-79.
  [16]唐清泉,夏芸,徐欣.我国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91):21-42.
  [17]郑晓玲.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8]张海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9]张兴亮.集体行动困境、高管持股差距与企业创新投入[J].经济管理,2018,(4008):172-193.
  [20]李星辰,姜英兵.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基于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角度[J].宏观经济研究,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7133.htm